𤌝字详情

𭗱

𤌝

火部

14画

10

26画 (𩱦)

上中下结构

PBPBF

RYLU

U 2431D

QMHO

𤌝字概述

𤌝〕字部首是火部,总笔画是14画

𤌝〕字是上中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勹、巾、勹、巾、灬”。

𤌝〕字仓颉码是PBPBF,五笔是QMHO,郑码是RYLU

𤌝〕字的UNICODE是U+2431D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48253,UTF-32:0002431D,UTF-8:F0 A4 8C 9D。

𤌝〕字异体字是

汉字解释

𤌝

基本解释

同“𤊝(炒)”。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“𤌝”,请参考“𩱦”字。

卷别 :正文・亥集上 部首:鬲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493頁,第14

同文書局本: 第1460頁,第14

標點整理本: 第1457頁,第18

廣韻》:初爪切;《集韻》:楚絞切,𡘋音炒。說文》:𤎅也。【註】今俗作。別作炒,非是。廣韻》同「煼」,《集韻》或作𩱈、炒。

注解

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上,康熙部首是鬲部

𩱦〕字拼音是chǎo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䰜、芻、;、𢐨、鬲

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chǎo] ⑴ 同“炒”。把东西放在锅里翻拨使熟或使干。《説文•䰜部》:“𩱦,熬也。”《廣韻•巧韻》:“𩱦”,同“炒”。⑵ 方言。一种炒干的饼饵。清桂馥《札樸•郷里舊聞•麨》:“吾鄉(曲阜)和蜜或鹽作餅,切小方塊,𩱦乾,謂之𩱦,即麨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