𣺯字详情

𭗱

𣺯

氵部

13画

10

18画 (濕)

左右结构

EAMM

VKAK

U 23EAF

IJGG

𣺯字概述

𣺯〕字部首是氵部,总笔画是13画

𣺯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氵、㫫”。

𣺯〕字仓颉码是EAMM,五笔是IJGG,郑码是VKAK

𣺯〕字的UNICODE是U+23EA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47119,UTF-32:00023EAF,UTF-8:F0 A3 BA AF。

𣺯〕字异体字是

汉字解释

基本释义

𣺯

同“湿”。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“𣺯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上 部首:水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560頁,第6

同文書局本: 第655頁,第22

標點整理本: 第603頁,第36

唐韻》:他合切;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託合切,𡘋音沓 —— 水名。說文》:水,出東郡東武陽入海。水經注》:濕水,出累頭山。一曰治水。
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失入切;《正韻》:實執切,𡘋𥌁 —— 與溼同。說文》:幽溼也。或作濕。

又,《集韻》:叱入切,音蟄 —— 濕濕,牛呞動耳貌。詩・小雅》:其耳濕濕。

又,鄂合切,音𡀾 —— 濕隂,漢侯國名。

又,席入切,音習 —— 與隰同,坂下溼也。或作濕。

通雅》:濕、溼、漯、顯、,以形相借。集韻》:漯、㶟、濕三字同。水出鴈門。〇【按】《說文》濕水,卽〈禹貢〉、《孟子》濟漯之漯。蓋濕乃漯本字也,後以漯爲濕,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。

注解

〔濕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

〔濕〕字拼音是sh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㬎

〔濕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shī] ⑴ 同“溼”。《玉篇•水部》:“濕”,同“溼”。《説文》作“溼”,汉隶多作“濕”,后来通用无别。《易•乾》:“水流濕,火就燥。”孔穎達疏:“水流於地,先就濕處。”唐杜甫《春夜喜雨》:“曉看紅濕處,花重錦官城。”⑵ 〔濕濕〕➊牲畜耳朵摇动貌。《集韻•緝韻》:“濕,濕濕,牛呞動耳皃。”《詩•小雅•無羊》:“爾牛來思,其耳濕濕。”毛傳:“呞而動其耳,濕濕然。”➋浪涛开合貌。《文選•木華〈海賦〉》:“驚浪雷奔,駭水迸集,開合解會,瀼瀼濕濕。”張銃注:“瀼瀼濕濕,開合貌。” [tà] ⑴ 古水名。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,在今山东省境内。后作“漯”。《説文•水部》:“濕,水。出東郡東武陽,入海。桑欽云:出平原高唐。”鈕樹玉校録:“《玉篇》作‘漯’。”《廣韻•合韻》:“漯,水名,在平原。濕,漯同。”《續漢書•郡國志四》:“平原郡,九城:……高唐,濕水出。”参见“漯”。⑵ 〔濕陰〕➊汉侯国名。《集韻•合韻》:“濕,濕陰,漢侯國名。”按:《漢書•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“濕陰定侯昆邪,以匈奴昆邪王將衆十萬降侯,萬户”唐顔師古注:“濕,音吐合反。”➋古地名。在山东省济南市北。《續漢書•郡國志四》:“平原郡。九城:……濕陰。” [xí] ⑴ 同“隰”。低湿的地方。《集韻•緝韻》:“隰,《説文》:‘阪下溼也。’或作濕。”⑵ 同“隰”。古人名用字。《集韻•帖韻》:“隰,闕。人名。《春秋傳》有公子隰。或从水。”《穀梁傳•襄公八年》:“鄭人侵蔡,獲蔡公子濕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公子濕,本又作‘隰’,又音燮。”按:左氏《春秋•襄公八年》作“公子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