𢶵字详情

𭗱

𢶵

扌部

16画

13

12画 (掘)

左右结构

QSEU

DXZZ

U 22DB5

RNIM

𢶵字概述

𢶵〕字部首是扌部,总笔画是16画

𢶵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扌、𡲬”。

𢶵〕字仓颉码是QSEU,五笔是RNIM,郑码是DXZZ

𢶵〕字的UNICODE是U+22DB5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42773,UTF-32:00022DB5,UTF-8:F0 A2 B6 B5。

𢶵〕字异体字是

汉字解释

基本释义

𢶵

同“”。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“𢶵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046頁,第6

同文書局本: 第438頁,第2

標點整理本: 第385頁,第2

唐韻》:衢勿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渠勿切,𡘋音倔。說文》:搰也。孟子》:有爲者辟若掘井。

又,與堀通。突也。詩・曹風》:蜉蝣掘閱。【疏】此蟲土裏化生,其掘地而出,形容鮮閱也。

又,特起貌。揚雄〈甘泉賦〉:洪臺掘其獨出兮。【註】亦作崛

又,盡也揚子《𤣥》:掘變極物窮情。【註】盡變動之事,以窮萬物之情也。

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其月切,音橜 —— 穿也。易・繫辭》:掘地爲臼。

又,或作闕。左傳・隱元年》:闕地及泉。

又,《集韻》:胡骨切,音鶻 —— 義同。

又,苦骨切,音窟 —— 揚也。

又,與窟通。戰國策》:蘇秦,特窮巷掘門桑戸棬樞之士耳。【註】掘卽窟。古字通。

又,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五忽切 —— 與兀通。莊子・田子方》:掘若槁木,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。

又,《韻補》叶敕律切,音黜。韓愈詩:遺我一言重,跽受惕齊栗;辭慳義卓闊,呀豁疾掊掘。

又,《史記・貨殖傳》:田農掘業。【註】徐廣曰:古拙字亦作掘。

或作撅,又作𢪏

注解

〔掘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

〔掘〕字拼音是jué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屈

〔掘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手,屈声。本义是挖。

〔掘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jué] ⑴ 刨,挖⑵ 古同“崛”,崛起。⑶ 古同“倔”,倔强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“𢶵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衢勿切頁碼406頁,第25

𢶵

異體

𢶵搰也。从手𡲬聲。

附注鈕樹玉校錄:「《玉篇》作掘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瞿弗反頁碼976頁,第2行,第2

𢶵搰也。從手屈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衢勿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428頁,第2許惟賢1055頁,第10

𢶵搰也。

段注二篆㬪韵轉注。按凡《字書》,韵書謂掘亦作闕者,似是而非也。《左傳》。闕地及泉。闕地下冰而牀焉。《國語》。闕爲深溝。通於商魯之閒。韋云:闕,穿也。凡云闕者,皆謂空之。與掘義別。

从手。𡲬聲。

段注衢勿切。十五部。

白话解释

掘,挖。字形采用“手”作边旁,采用“屈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此字始見於篆文,從手、屈聲。楷書同。字從「手」為義符,表示是手部的動作;從「屈」為聲符,不兼義,依《說文》,「屈」之本義為「無尾也」,文獻多用為彎曲、委曲,均與「掘」義無關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
掘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803頁,第5字
2陳昌治本第1028頁,第3字
3黃侃手批第771頁
4說文校箋第536頁,第12字
5說文考正第482頁,第4字
6說文今釋第1774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2997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6002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2576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320頁,第10字
11標注說文第514頁,第5字
12說文注箋第4256頁,第3字
13說文詁林第11934頁【補遺】第17819頁
14通訓定聲第2478頁,第3字
15說文義證第1061頁【崇文】第4241頁
16說文句讀第1750頁
17古字詁林第九冊,第701頁,第1字
18古字釋要第1125頁,第5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