𢙥字概述
〔𢙥〕字拼音是(yōu),部首是心部,总笔画是9画。
〔𢙥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丿、囚、心”。
〔𢙥〕字仓颉码是HWP,五笔是TLWN,郑码是NJOW。
〔𢙥〕字的UNICODE是U+22665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40901,UTF-32:00022665,UTF-8:F0 A2 99 A5。
〔𢙥〕字异体字是憂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上 部首:心部
武英殿刻本: 第957頁,第2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401頁,第2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46頁,第26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於求切;《正韻》:於尤切 —— 本作𢝊,今作憂。《說文》:愁也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思也。【疏】憂者,愁思也。《書・洪範》六極,三曰憂。
义又,疾也。《禮・曲禮》某有負薪之憂。【註】憂或爲疾。
义又,幽也。《易・乾卦》憂則違之。【註】謂時當幽隱也。
义又,辱也。《易・繫辭》:小人道憂也。
义又,居喪曰憂。《書・說命》:王宅憂。
义又,孕病曰憂。〈晉語〉:文王在母不憂。
义又,人憂則頭低垂。《禮・曲禮》下于帶則憂。【註】憂則低也。
义又,幽憂曰癙憂。《詩・小雅》:癙憂以痒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大宗伯》:以凶禮哀邦國之憂。
义又,姓。出《姓苑》。
音又,《韻會》:烏侯切,音謳 —— 義同。《集韻》作㥑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於救切。《集韻》:慮也。〈詩序〉:百姓見憂。徐邈讀。
音又,叶於希切,音衣。《易林》:不見叔姫,使伯心憂。
音又,叶衣虛切,音於。《易林》:出入休居,安止無憂。《黃庭經》:三神之樂由隱居,倏忽遊遨無遺憂。
音又,叶伊姚切,音妖。《三略》:士可下而不可驕,將可樂而不可憂。
音又,叶一笑切,音要。《詩・王風》:我生之初,尚無造;我生之後,逢此百憂。又,〈唐風〉:揚之水,白石皓皓;素衣朱繡,從子于鵠;既見君子,云何其憂。鵠,居號切。
音又,叶於糾切,音黝。〈晉語〉:商之衰也,其銘有之,曰:嗛嗛之德,不足就也,不可以矜,而祇取憂也;嗛嗛之食,不足狃也,不能爲膏,而祇離咎也。
义《集韻》本作𢝊,或作懮。《說文》从心、从頁。頁,首也,心憂則髮白。
义又,《字彙補》:亦與𢖒同。《說文》憂,和之行也。引《詩》布政憂憂。後人以𢝊愁之字从憂,遂以憂和之字从𢖒,浸失六書之原矣。
注解
〔憂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上,康熙部首是心部。
〔憂〕字拼音是yōu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㥑、夊、;、、𢖻。
〔憂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ōu] ⑴ 憂愁;憂慮。《説文•心部》“𢝊,愁也”《爾雅•釋詁下》:“憂,思也。”《玉篇•心部》:“憂,愁也。”⑵ 憂患;禍患。《國語•晋語六》:“且唯聖人能無外患,又無内憂。”⑶ 疾病。《孟子•公孫丑下》:“有采薪之憂,不能造朝。今病小愈,趨造於朝。”⑷ 居喪。多指居父母喪。《書•説命上》:“王宅憂,亮陰三祀。”⑸ 閉塞不通。《鬼谷子•權》:“憂者,閉塞而不泄也。”⑹ 通“優”。➊平和;寬和。《説文•夂部》:“憂,和之行也。《詩》曰:‘布政憂憂。’” ➋戲謔。《詩•大雅•板》:“匪我言耄,爾用憂謔。”⑺ 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五》:“憂氏,見《姓苑》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息兹切頁碼第349頁,第10字續丁孫
恖
異體𢙥、𢙦、思、𠃼、𡴓
容也。从心囟聲。凡思之屬皆从恖。
附注段玉裁本作「思,䜭也。从心,从囟」,並注:「今依《韻會》訂。」徐灝注箋:「人之精髓在腦,腦主記識,故思从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反切息茲反頁碼第849頁,第3行,第1字述
容也。從心囟聲。凡思之屬,皆從思。
鍇注臣鍇曰:「通論詳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息茲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003頁,第2字許惟賢第875頁,第5字
𢙦
䜭也。
段注䜭也各本作容也。或以伏生《尙書》思心曰容說之。今正。皃曰恭。言曰從,視曰明,聽曰聰,思心曰容,謂五者之德。非可以恭釋皃,以從《釋言》,以明聰釋視聽也。《谷部》曰:䜭者,深通川也。引䜭畎澮歫川。引申之,凡深通皆曰䜭。思與䜭雙聲。此亦門捫也,戸護也,髮拔也之例。謂之思者,以其能深通也。至若《尙書大傳》次五事曰思心。思心之不容。是謂不聖。《劉向》,董仲舒,班固皆以寛釋容。與古文《尙書》作五曰思,思曰睿爲異本。詳予所述《尙書》撰異。
从心。从𦥓。
段注各本作𦥓聲。今依《韵會》訂。《韵會》曰:自𦥓至心如絲相貫不絕也。然則會意非形聲。細以𦥓爲聲。固非之咍部字也。息茲切。一部。
凡思之屬皆从思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古人知思用囟,故願為欲。願必假思慮,故訓大頭,猶今云思想多者必腦精亮是也。
白话解释
思,把人事放在头脑、心坎。字形采用“心”作边旁,采用“囟”作声旁。所有与思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思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從金文、戰國文字以及篆文字形觀之,思從心,表示內心的狀態;從囟,表示頭腦的思維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隸變之後,囟與田同化,已不易看出原來的形義。
思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688頁,第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868頁,第5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662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446頁,第6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14頁,第6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497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548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073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201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73頁,第4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431頁,第11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580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0260頁【補遺】第17566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666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887頁【崇文】第354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438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785頁,第2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427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八冊,第934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976頁,第4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