𢁰字详情

𭗱

𢁰

巾部

7画

4

7画 (𢁰)

上下结构

OCLB

ODUL

U 22070

WUMH

𢁰字概述

𢁰〕字部首是巾部,总笔画是7画

𢁰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人、丷、巾”或“𠆢、丷、巾”。

𢁰〕字仓颉码是OCLB,五笔是WUMH,郑码是ODUL

𢁰〕字的UNICODE是U+22070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39376,UTF-32:00022070,UTF-8:F0 A2 81 B0。

𢁰〕字异体字是

汉字解释

基本释义

𢁰

同“”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中 部首:巾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783頁,第7

同文書局本: 第329頁,第28

標點整理本: 第271頁,第9

玉篇》:古文禹字。前漢・藝文志》:《𢁰》三十七篇。又,見〈雲臺𥓓〉。餘詳禸部四畫。

注解

𢁰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中,康熙部首是巾部

𢁰〕字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𠆢、丷、巾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“𢁰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王矩切頁碼485頁,第6

禹蟲也。从厹,象形。

𥜼

異體𢁰

𥜼古文禹。

附注林義光《文源》認為金文禹字為蟲名,「皆象頭足尾之形」。

蔣注《竹書紀年》卷上:「帝禹,夏后氏。」梁沈約注:「母曰修己,出行見流星貫昴,夢接意感,既而吞神珠。修己背剖而生禹於石紐,虎鼻口,兩耳參鏤,首戴鈎鈐,胸有玉斗,足文履己,故名文命。長有聖德,長九尺九寸。夢自洗於河,取水飲之,又有白狐九尾之瑞。當堯之世,舜舉之。禹觀於河,有長人,白面魚身,出曰:吾河精也。呼禹曰:文命治水。言訖,授禹河圖,言治水之事,乃退入于淵。禹治水既畢,天錫玄圭,以告成功。夏道將興,草木暢茂,青龍止于郊,祝融之神降于崇山,乃受舜禪,即天子之位,洛出龜書,是為洪範。三年喪畢,都于陽城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八反切牙甫反頁碼1130頁,第6行,第1

𥜼蟲也。象形,從禸。

鍇注臣鍇曰:「牙齒蟲病,謂之齲齒。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1130頁,第6行,第2

古文禹如此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王矩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955頁,第2許惟賢1284頁,第2

𥜼蟲也。

段注夏王以爲名。學者昧其本義。

从厹。

段注葢亦四足。

象形。

段注王矩切。五部。

古文禹。

段注見《漢書》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地蛹當為禹之假字,猶「豫」之借為蛹也。

《玉篇》云「知聲蟲蠁也(秋蟲也)」。[二]

《玉篇》「禹,蠁也」。郝疏《爾雅》曰:「山東謂之地蛹」(《廣雅》有地蛹?)。蛹、禹雙聲,改正當作地禹。《公羊傅》借豫為踊,其例也。

禹、蛹雙聲。地蛹字,蛹係禹之假,豫假為踊(逖本作蛹)可證。[一]《玉篇》原文作:「蠁,禹蟲也。《說文》云,知聲蟲也。」

白话解释

禹,大虫。字形采用“厹”作边旁,象形。

禹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961頁,第6字
2陳昌治本第1240頁,第2字
3黃侃手批第920頁
4說文校箋第648頁,第6字
5說文考正第578頁,第2字
6說文今釋第2149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3581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7189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3061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385頁,第4字
11標注說文第622頁,第7字
12說文注箋第5125頁,第2字
13說文詁林第14072頁【補遺】第18111頁
14通訓定聲第1690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1285頁【崇文】第5137頁
16說文句讀第2120頁
17說文新證第955頁,第1字
18章授筆記第605頁,第3字
19古字詁林第十冊,第914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1333頁,第1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