𡿦字详情

𭗱

𡿦

三叠字

巛部

3画

3画 (𡿦)

左中右结构

OOO

ZDAA

U 21FE6

RIU

𡿦字概述

𡿦〕字部首是巛部,总笔画是3画

𡿦〕字是左中右结构,三叠字 (左右三叠字),可拆字为“𡿨、巜”。

𡿦〕字仓颉码是OOO,五笔是RIU,郑码是ZDAA

𡿦〕字的UNICODE是U+21FE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39238,UTF-32:00021FE6,UTF-8:F0 A1 BF A6。

𡿦〕字异体字是

汉字解释

基本释义

𡿦

同“”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中 部首:巛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768頁,第10

同文書局本: 第323頁,第19

標點整理本: 第265頁,第16

《玉篇》:古文坤字。廣雅》:柔也,順也。後漢・輿服志》:黃帝、堯、舜,垂衣裳而天下治。蓋取諸乾𡿦,乾𡿦有文,故上衣𤣥,下裳黃。北史・魏文帝紀》:太和三年,𡿦德六合殿成。

注解

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中,康熙部首是巛部

𡿦〕字左中右结构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昌緣切頁碼380頁,第5

異體𡿦、川

巛貫穿通流水也。《虞書》曰:「濬𡿨巜,距川。」言深𡿨巜之水會爲川也。凡川之屬皆从巛。

附注羅振玉《增訂殷虛書契考釋》以為甲骨文川「象有畔岸而水在中」。按:古文字川像河川之形,《說文》以穿訓川,是言其得名之由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二反切叱專反頁碼924頁,第7行,第1

巛貫穿通流水也。《虞書》曰:「濬𡿨巜距巛。」言深𡿨巜之水會爲巛也。凡巛之屬,皆從巛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昌緣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2271頁,第2許惟賢988頁,第6

巛毌穿通流水也。

段注毌各本作貫。毌,穿物持之也。穿,通也。巛則毌穿通流。又大於巜矣。水有始出謂川者。如《爾雅》水注川曰谿,許云泉出通川爲谷是也。有絕大乃謂川者。如《皋陶謨》𡿨巜距川,《攷工記》澮達於川是也。本小水之名,因以爲大水之名。

《虞書》曰:

段注謂古文《皋陶謨》。

𡿨巜歫巛。

段注歫各本作距。今正。今《尙書》作畎澮距川者,後人所改也。

言深𡿨巜之水會爲川也。

段注此偁《尙書》釋之。以見《尙書》之川與川字有間矣。川今昌緣切。古音在十三部。讀如春。《雲漢》之詩是也。

凡川之屬皆从川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以穿訓川,聲訓。

「毋穿通流水也」,川、穿聲訓。

白话解释

川,在千山万壑间贯穿流通的河。《虞书》上说:“濬川,距川。”意思说深川的水会合成川。所有与川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川”作

字形解说

從甲骨文到篆文都作形。《說文》有字,音ㄑㄩㄢˇ,義為「水小流」,是水()的省體象形。由三個水小流的「」構成,自能會以暢通無阻的水流。由三個「」字構形,又和「」沒聲音關係,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同文會意。字經隸書,變體作,頗失其形,楷書沿之以定體。今詞典部首以「巛」形為川。

川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751頁,第5字
2陳昌治本第960頁,第4字
3黃侃手批第723頁
4說文校箋第499頁,第1字
5說文考正第451頁,第8字
6說文今釋第1658頁,第3字
7說文約注第2810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5626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419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299頁,第1字
11標注說文第479頁,第9字
12說文注箋第4004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1246頁【補遺】第17711頁
14通訓定聲第3235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993頁【崇文】第3969頁
16說文句讀第1624頁
17說文新證第803頁,第2字
18古字詁林第九冊,第265頁,第2字
19古字釋要第1053頁,第2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苦昆切頁碼452頁,第11

坤地也。《易》之卦也。从土从𦥔。土位在申。

附注朱駿聲《通訓定聲》:「字亦作巛,即卦畫豎作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六反切苦敦反頁碼1063頁,第2行,第1

坤地也,《易》之卦也。從土、申。土位在申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苦昆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2726頁,第2許惟賢1185頁,第4

坤地也。易之卦也。

段注《象傳》曰:地勢坤。君子以厚德載物。《說卦傳》曰:坤,順也。按伏羲取天地之德爲卦。名曰乾坤。

从土申。

段注會意。苦昆切。十三部。

土位在申也。

段注此說从申之意也。《說卦傳》曰:坤也者,地也。萬物皆致養焉。故曰致役乎坤。坤正在申位。自《倉頡》造字已然。後儒乃臆造乾南去坤北爲伏羲先天之學。《說卦傳》所定之位爲文王後天之學。甚矣人之好怪也。或問伏羲畫八卦。卽有乾坤震巽等名與不。曰有之。伏羲三奇謂之乾。三耦謂之坤。而未有乾字坤字。傳至於《倉頡》乃後有其字。坤𩕧特造之。乾震坎離艮兌以音義相同之字爲之。故文字之始作也。有義而後有音。有音而後有形。音必先乎形。名之曰乾坤者,伏羲也。字之者,《倉頡》也。畫卦者,造字之先聲也。是以不得云三卽坤字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古人多借巛為坤,《漢書》,《緯書》《經典釋文》,乾坤皆以巛為之。後人或以巛字當作巛,謬甚;則乾當作☰矣。水似坎卦☷,則火亦當作☲;可知其謬也。

白话解释

坤,大地。《易经》的基本卦之一。字形采用“土、申”会义,因为坤的位置在西南的申位。

字形解说
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「坤」字從立、申聲;戰國文字通例,從「土」之字多作從「立」,如「坡」、「均」、「塊」、「塙」等字的「土」旁多寫作「立」,戰國文字「坤」當是從土、從申之異構。漢代碑刻文字隸書多作「巛」形,如《熹平石經‧易‧說卦》作「」;有時承篆文而來,如〈開母闕〉作「」、〈吳禪國山碑〉作「」,都是從土、從申。「坤」為正字,「巛」為異體。《說文‧土部》:「坤,地也。《易》之卦也。从土、从申。土位在申。」正字從土,坤為土地之象徵,從土表示與土地表徵相關;從申,申本像閃電之形,為電之本字,引申有伸展之義,表示大地廣袤無垠,延展四方。本義為《易經》之坤卦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;而異體「巛」當從坤卦「六斷」之卦形「」形變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

坤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896頁,第1字
2陳昌治本第1152頁,第2字
3黃侃手批第858頁
4說文校箋第600頁,第6字
5說文考正第537頁,第1字
6說文今釋第1988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3329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6668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853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357頁,第9字
11標注說文第576頁,第7字
12說文注箋第4749頁,第2字
13說文詁林第13158頁【補遺】第17981頁
14通訓定聲第3302頁,第4字
15說文義證第1189頁【崇文】第4753頁
16說文句讀第1964頁
17說文新證第907頁,第1字
18章授筆記第563頁,第3字
19古字詁林第十冊,第196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1245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