勒字详情

ㄌㄜˋlēiㄌㄟ
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

力部

11画

9

11画 (勒)

左右结构

形声字

TJKS

EEYM

44527

0519

3253

U 52D2

AFLN 86 、 AFET 98

横、竖、竖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竖、横折钩、撇

勒字概述

〔勒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lè、lēi),部首是力部,总笔画是11画

〔勒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革、力”,五行属火。

〔勒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革,力声。从“革”,表示与皮革有关。本义是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。

〔勒〕字仓颉码是TJKS,五笔是AFLN86,AFET98,四角号码是44527,郑码是EEYM,中文电码是0519,区位码是3253

〔勒〕字的UNICODE是U+52D2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202,UTF-32:000052D2,UTF-8:E5 8B 92。

〔勒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序号2200,属常用字

〔勒〕字异体字是𢳝𩩸

汉字解释

1ㄌㄜˋ

基本解释

套在牲畜上带帽子的笼头。马~。
收住缰绳不使前进。悬崖~马。
强制。~令。~索。
统率。~兵。
雕刻。~石。~碑。~铭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1.形声。从革,力声。从“”,表示与皮革有关。本义: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。
2.同本义。
bridle;
勒,马头络衔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勒面绩总。 —— 《周礼·巾车》案勒一具。 —— 《汉书·匈奴传》。注:“马辔也。”弓矢鞍勒。 —— 《后汉书·乌桓鲜卑传》缨辔贝勒。 —— 《仪礼·既夕礼》
马勒;勒面(古代马面饰)
3.对数能量损失,中子能量损失的一种量度,等于中子初始能量与在慢化过程中任一点上能量之比的自然对数值。
lethargy;
4.勒克司的简称(照度单位)。
Lux;
5.姓。
动词
1.约束;收紧缰绳以止住马骡等或使马转身。
restrain; rein in;
勒骐骥而更驾兮,造父为我操之。 —— 《楚辞·九章·思美人》扬桴上陇坂,勒骑下平原。 —— 虞世南《出塞》
勒马;勒帛(系帛作腰带);勒限(给一定的期限);勒口(套上带嚼口的笼头);勒子(妇女用的,由形如两片叶子连接起来的帽圈)
2.雕刻 。
carve;
勒功(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);勒石(刻字于石);勒铭(勒碑,勒石。镌刻铭文);勒巧(把记巧文字刻在石上);勒碑
3.统率。
command;
勒兵,下令军中。 —— 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勒兵(治军,操练或指挥军队,陈兵。检阅军队);勒卒(部署、操练士卒);亲勒六军
4.强迫;强制 。
compel; force;
勒取(强行索取);勒迫(强迫);勒停(强制停止;勒令停职)
5.割,划。
cut;
宋江按住那婆娘,右手却早刀落,去那 婆惜嗓子上只一勒,鲜血飞出。 —— 《水浒传》
6.勒索 。
extort; blackmail;
勒掯(掯勒、累掯。勒索,克扣)
7.挑动,挑逗 。
provoke; tantalize;
勒战(挑战)
8.另见 lēi;lei。

2lēiㄌㄟ

基本解释

用绳子等捆住和套住,然后用力拉紧。~紧。
方言,强制,逼迫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1.[口]∶捆住;套住;或捆住或套住后再用力拉紧(多单用)。
strap or tie sth. tight;
擅直勒死平民。 ——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勒紧裤带
2.另见 lè;lei。

3leiㄌㄟ˙

详细解释

语气词
1.同“
[房钱]现在涨到五十块了,听说还要涨勒。 —— 巴金《猪与鸡》
2.另见 lè;lēi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力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42頁,第4

同文書局本: 第148頁,第10

標點整理本: 第77頁,第5

唐韻》:盧則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歷德切,𡘋楞入聲。說文》:馬頭絡銜也。从革,力聲。一說馬轡也,有銜曰勒,無曰羈。釋名》:絡也。絡其頭而引之。玉篇》:馬鑣銜也。前漢・匈奴傳》:鞌勒一具。

又,《增韻》:抑也。玉篇》:抑,勒也。

又,刻也。禮・月令》:孟冬,命工師效功,物勒工名,以考其誠〔「命工師效功」下有「陳祭器,按度程,毋或作為淫巧,以蕩上心・必功致為上」二十三字。原文作:「命工師效功,陳祭器,按度程,毋或作為淫巧,以蕩上心・必功致為上,物勒工名,以考其誠」〕【註】刻名于器,以備考驗。

又,《廣韻》:石虎諱勒,呼馬勒爲轡。

注解

〔勒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力部

〔勒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lè、lēi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革、力

〔勒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革,力声。从“革”,表示与皮革有关。本义是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。

〔勒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lè] ⑴ 套在牲畜上带帽子的笼头⑵ 收住缰绳不使前进⑶ 强制⑷ 统率⑸ 雕刻 [lēi] ⑴ 用绳子等捆住和套住,然后用力拉紧⑵ 方言,强制,逼迫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下反切盧則切頁碼85頁,第6

勒馬頭絡銜也。从革力聲。

附注按:古文字「勒」像以手用力張革之形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六反切郎忒反頁碼234頁,第7行,第1

勒馬頭絡銜也。從革力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下反切盧則切古音第一部頁碼437頁,第4許惟賢197頁,第10

勒馬頭落銜也。

段注落絡古今字。《糸部》繯下云落也。知許之不作絡矣。《釋名》。勒,絡也。絡其頭而引之。按《网部》𦌭,馬落頭也。《金部》銜,馬勒口中。此云落銜者,謂落其頭而銜其口。可控制也。引伸之爲抑勒之義。又爲物勒工名之義。《廣韵》云:石虎諱勒。呼馬勒爲轡。此名之不正也。《爾雅》。轡首謂之革。革卽勒之省。馬絡頭者,轡所係也。故曰轡首。《毛詩》䩦革皆當依古金石作𠈹勒,鋚勒。《毛傳》曰:攸,轡首飾也。革,轡首也。自來上句奪首飾二字而莫得其解。

从革。力聲。

段注盧則切。一部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馬頭落銜也。落即絡。

馬頭落銜也,落即絡字。○引申為勒令。

馬頭落銜也。落即絡。

白话解释

勒,马头上系着马嚼子的皮革。字形采用“革”作边旁,采用“力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沒有「勒」字。金文作從革、力聲,有時省略「力」旁。「革」像一頭動物被剝下皮革的樣子,上面「」為頭,「」為身體,「」則是尾巴,因此「革」有皮革的意思。古人編織繩索,除了用草、木之莖幹外,部分也取自動物的皮革,因為皮革經過揉製後,具有相當的韌性,故常取來作為控制馬的皮革,即「馬絡頭」,以皮條交結罩住馬頭。後來簡帛文字將身體部分的皮革「」改成左右兩隻手剝開。篆文、隸書、楷書都沿襲了金文從革、力聲的寫法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
勒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69頁,第3字
2陳昌治本第238頁,第8字
3黃侃手批第188頁
4說文校箋第115頁,第17字
5說文考正第109頁,第11字
6說文今釋第388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667頁,第4字
8說文探原第1549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568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69頁,第6字
11標注說文第115頁,第18字
12說文注箋第854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3337頁【補遺】第16493頁
14通訓定聲第881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237頁【崇文】第945頁
16說文句讀第332頁
17章授筆記第126頁,第8字
18古字詁林第三冊,第281頁,第2字
19古字釋要第294頁,第13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