軒字概述
〔軒〕字拼音是(xuān),部首是車部,总笔画是10画。
〔軒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車、干”。
〔軒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車,干聲。本义是中國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,供大夫以上乘坐。
〔軒〕字仓颉码是JJMJ,五笔是LFH,四角号码是51040,郑码是FKAE。
〔軒〕字的UNICODE是U+8ED2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6562,UTF-32:00008ED2,UTF-8:E8 BB 92。
〔軒〕字异体字是䡓、轩、𨍓、𩋱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下 部首:車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971頁,第10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240頁,第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222頁,第1字
音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虛言切,音掀。《說文》:曲輈轓車也。【徐曰】載物則直輈;軒,大夫以上車;轓,兩旁壁也。《左傳・閔二年》:鶴有乘軒者。【註】軒,大夫車。【又】歸夫人魚軒。【註】魚軒,夫人車。又,〈定九年〉:與之犀軒。【註】犀軒,卿車。夫人車以魚爲飾,卿車以犀皮爲飾也。
义又,車前高曰軒,前下曰輊。《詩・小雅》:戎車既安,如輊如軒。【註】輊,車覆而前也;軒,車却而後也。《後漢・馬援傳》:居前不能令人輊,居後不能令人軒。【註】言爲人無所輕重也。
义又,檐宇之末曰軒。左思〈魏都賦〉:周軒中天。【註】周軒,長廊有窗而周迴者。
义又,殿堂前檐特起,曲椽無中梁者,亦曰軒。天子不御正座而御平臺曰臨軒。《前漢・史丹傳》:天子自臨軒檻。【註】軒檻,欄版也。
义又,軒縣,樂縣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小胥》:諸侯軒縣。【註】軒縣三面,其形曲,故又謂之曲縣。
义又,笑貌。《後漢・方技傳》:軒渠笑自若。《天祿外史》:韓王軒然仰笑。
义又,舞貌。《淮南子・道應訓》:軒軒然迎風而舞。
义又,自得之貌。《唐書・孔戣傳》:軒軒自得。又,與憲通。《禮・樂記》:坐右憲左。【註】憲讀爲軒,足仰也。
义又,黎軒,國名。《史記・大宛傳》:北有奄蔡、黎軒。【註】國在西海之西。
义又,姓。黃帝號軒轅,後因爲氏。又,軒丘,複姓。梁相軒丘豹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許建切,音憲。《禮・內則》:麋鹿、田豕、麕皆有軒。【註】切肉大如藿葉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居言切,音鞬 —— 人名。《前漢・功臣表》:衆利侯伊卽軒。
音又,《集韻》:許偃切,音幰 —— 車軾。
音又,《篇海》:呼旱切 —— 與䍐通,人名。鄭有軒虎。
音又,叶許斤切,音欣。陸雲〈夏府君誄〉:丘園靡滯,鸞驥憑軒;豈方伊類,捉髮躬勤。
卷目:考證・酉集下 部首:車部
愛日堂藏本: 第701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71頁,第40字
《禮・樂記》坐右憲左。
謹照原文坐右改致右。
注解
〔軒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車部。
〔軒〕字拼音是xuā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車、干。
〔軒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車,干聲。本义是中國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,供大夫以上乘坐。
〔軒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xuān] ⑴ 古代一種有圍棚或帷幕的車⑵ 有窗的長廊或小屋。⑶ 門、窗、樓板或欄杆。⑷ 高⑸ 〔~轅〕①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黃帝的名號;②車轅;③古代星名之一;④複姓。⑹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虛言切頁碼第474頁,第2字續丁孫
軒
曲輈藩車。从車干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七反切忻元反頁碼第1107頁,第3行,第2字述
曲輈轓車也。從車干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載物則直輈軒,大夫以上車也。轓,兩㫄壁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虛言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878頁,第2字許惟賢第1250頁,第5字
曲輈藩車也。
段注謂曲輈而有藩蔽之車也。曲輈者,戴先生曰:小車謂之輈。大車謂之轅。人所乗欲其安。故小車暢轂梁輈。大車任載而已。故短轂直轅。《艸部》曰:藩者,屛也。服䖍注《左傳》,薛綜解《東京賦》,劉昭注《輿服志》皆云車有藩曰軒。皆同許說。許於藩車上必云曲輈者,以輈穹曲而上。而後得言軒。凡軒舉之義引申於此。曲輈,所謂軒轅也。杜注《左傳》於軒皆曰大夫車。定九年曰:犀軒,卿車。
从車。干聲。
段注虚言切。十四部。藩俗作轓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「軒縣」三面掛也。軒舉即軒縣。軒敞當作顯敞。
軒敞=顯敞「軒縣」。三面掛也(諸侯)。軒舉即軒縣(?),本義為曲輈藩車,引申為曲也(?)
「軒縣」,三面掛也(諸侯)。軒敞當作顯。
白话解释
轩,有隆曲顶盖的车。字形采用“车”作边旁,“干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,左「車」右「干」。篆文從車、干聲。從「車」,指與車有關;「干」表示音讀。隸書、楷書與戰國文字、篆文相同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軒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940頁,第9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211頁,第2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899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631頁,第9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564頁,第7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2098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3498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7009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993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76頁,第9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607頁,第12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5009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3776頁【補遺】第18063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921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251頁【崇文】第5001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2072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592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十冊,第702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303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