袭字详情
袭
袭字概述
〔袭〕字拼音是(xí),部首是衣部,总笔画是11画。
〔袭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龙、衣”,五行属金。
〔袭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衣,龖省声。本义是死者穿的衣服,衣襟在左边。
〔袭〕字仓颉码是IPYHV,五笔是DXYE,四角号码是43732,郑码是GMSR,中文电码是6002,区位码是4714。
〔袭〕字的UNICODE是U+88AD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4989,UTF-32:000088AD,UTF-8:E8 A2 AD。
〔袭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2246,属常用字。
〔袭〕字异体字是㦻、襲、𥫄、𧟛、𧟟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下 部首:衣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698頁,第14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127頁,第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103頁,第14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正韻》:似入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席入切,𡘋音習。《玉篇》:重衣也。《禮・玉藻》:裘之裼也,見美也;服之襲也,充美也。又,〈樂記〉:周還裼襲禮之文也。
义又,《通鑑》:趙烈侯賜公仲連衣二襲。【註】上下皆具曰襲。
义又,《說文》:左袵袍也。
义又,服也。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:襲朝服。
义又,合也。〈周語〉:朕夢協于,朕卜襲于,休祥戎商必克。
义又,因也。《禮・曲禮》:卜筮不相襲。
义又,重也。《左傳・哀十年》:卜不襲吉。
义又,入也。〈晉語〉:大國道,小國襲焉曰服;小國敖,大國襲焉曰誅。
义又,受也。《左傳・昭二十八年》:故襲天祿,子孫受之。
义又,掩其不備也。《左傳・莊二十九年》:凡師有鐘鼓曰伐,無曰侵,輕曰襲。
义又,雜襲,雜沓也。《前漢・蒯通傳》:魚鱗雜襲,飄至風起。
义又,姓。《通志・氏族略》:晉有隱士襲元之。《南史》有襲蔿。
义《玉篇》:籀文作𧟟。《篇海》:又作𧟛。
注解
〔襲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下,康熙部首是衣部。
〔襲〕字拼音是xí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龍、衣。
〔襲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衣,龖省聲。本义是死者穿的衣服,衣襟在左邊。
〔襲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xí] ⑴ 死者穿的衣服,衣襟在左边。《儀禮•士喪禮》:“乃襲三稱,明衣不在筭。”⑵ 重衣,衣上加衣。《禮記•内則》:“寒不敢襲,癢不敢搔。”⑶ 重複;重疊。《爾雅•釋山》:“山三襲,陟。”⑷ 繼承;沿襲。《史記•樂書》:“五帝三王,樂各殊名,示不相襲。”⑸ 蒙受;領受。《左傳•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故襲天禄,子孫賴之。”⑹ 襲擊;襲取。《左傳•隱公元年》:“大叔完聚,繕甲兵,具卒乘,將襲鄭。”⑺ 竊取;抄襲。《穀梁傳•哀公四年》:“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。”⑻ 遮蓋;掩藏。漢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大駕幸乎平樂,張甲乙而襲翠被。”⑼ 淪陷。《公羊傳•僖公十四年》:“此邑也,其言崩何?襲邑也。”⑽ 及於;撲向。 《楚辞•九歌•少司命》:“緑葉兮素枝,芳菲菲兮襲予。”⑾ 重合;合攏;調和。《荀子•不苟》:“山淵平,天地比,齊秦襲。”⑿ 返,還歸。《文選•潘岳〈哀永逝賦〉》:“委蘭房兮繁華,襲窮泉兮朽壤。”⒀ 量詞。多用於服裝被耨。相當於“副”、“套”。《史記•趙世家》:“賜相國衣二襲。”⒁ 量詞。相當於“重”、“層”。《吕氏春秋•節喪》:“題湊之室,棺槨數襲。”⒂ 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五》:“晋有隱士襲元之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似入切頁碼第271頁,第13字續丁孫
襲
左衽袍。从衣,龖省聲。
𧟟
籒文襲不省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似集反頁碼第696頁,第3行,第2字述
左衽袍。從衣,龖省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衣一襲,謂單複稱具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696頁,第4行,第1字述
籒文襲不省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似入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561頁,第2字許惟賢第684頁,第2字
𠂇衽袍。
段注小斂大斂之前衣死者謂之襲。《士䘮禮》。乃襲三稱。注曰:遷尸於襲上而衣之。凡衣死者。左衽不紐。按《喪大記》。小斂大斂。祭服不倒。皆左衽結絞不紐。襲亦左衽不紐也。袍,褻衣也。記曰:纊爲繭。緼爲袍也。許曰:袍,襺也。《士喪禮》。襲衣有爵弁服,皮弁服,褖衣。注。褖衣所以表袍者。子羔之襲繭衣裳與稅衣爲一是也。斂始於襲。襲始於袍。故單言袍也。襲字引申爲凡揜襲之用。若記曰帛爲褶。《士喪禮》古文作襲。叚借字也。《喪大記》、《玉藻》用禮今文作褶。注曰:褶,袷也。有表裏而無著。許依古文禮。故不收褶字。凡《經典》重襲之義。如筮襲于夢。武王所用。祥襲則行。不襲則增。修德而改⺊。皆當作褶。褶義之引申。
从衣。龖省聲。
段注似入切。七部。
籒文襲不省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左衽袍,死人服(與生人不同服)。重服亦曰襲,即今外套。
左衽袍也,所以衣死者。重服亦曰襲,即今外套。
白话解释
袭,衣襟居左的死者穿的内衣。字形采用“衣”作边旁,采用“龖”作声旁。,这是籀文写法的“袭”字,“龖”未加省略。
字形解说
金文、《說文》籀文的形構皆係從衣、龖聲;戰國文字、篆文作從衣,龖省聲。從衣,表示與衣服相關;龖省聲,表示音讀。隸變作,楷書作襲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規範字作袭。
襲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534頁,第7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682頁,第3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519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347頁,第12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329頁,第2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187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027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4162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754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12頁,第4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39頁,第12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813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8364頁【補遺】第17254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442頁,第4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718頁【崇文】第286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115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351頁,第2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七冊,第574頁,第3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798頁,第5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