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字详情
考
考字概述
〔考〕字拼音是(kǎo),部首是耂部,总笔画是6画。
〔考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耂、丂”,五行属木。
〔考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老省,丂( kǎo )声。按甲骨文、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,与老同义。本义是老,年纪大。
〔考〕字仓颉码是JKYS JKMVS,五笔是FTGN,四角号码是44027,郑码是BMAZ,中文电码是5072,区位码是3128。
〔考〕字的UNICODE是U+8003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2771,UTF-32:00008003,UTF-8:E8 80 83。
〔考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358,属常用字。
〔考〕字异体字是丂、攷、𢎿、𣧏、𦒱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老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293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60頁,第27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26頁,第1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苦浩切,音栲。《說文》:老也。从老省,丂聲。《說文・序》:轉注者,建類一首,同意相受,考老是也。《佩觿》:考从丂,丂,苦果反;老从匕,匕,火霸反。裴務齊〈切韻序〉云:左回右轉,非也。毛晃《增韻》:老字下从匕,考字下从丂,各自成文,非反匕爲丂也。《書・洪範》:五曰考終命。《詩・大雅》:周王壽考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親》:父爲考。《釋名》:父死曰考。考,成也。亦言槁也,槁于義爲成,凡五材,膠、漆、陶、冶、皮革,乾槁乃成也。《易・蠱卦》:有子,考無咎。《禮・曲禮》:死曰考。
义又,《廣雅》:考,問也。《易・復卦》:敦復無悔,中以自考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考卜維王。【傳】考,猶稽也。
义又,《書・周官》:考制度于四岳。【註】考正制度。
义又,《詩・衞風》:考槃在㵎。【傳】考,成也。《左傳・隱五年》:考仲子之宮。【註】成仲子之宮。
义又,《詩・唐風》:子有鐘鼓,弗鼓弗考。【傳】考,擊也。
义又,《淮南子・氾論訓》:夏后氏之璜,不能無考。【註】考,瑕釁。
义又,《楚辭・九歎》:身憔悴而考旦兮。【註】考,猶終也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出何氏《姓苑》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去九切。邊讓〈章華賦〉:衆變巳盡,羣樂既考;攜西子之弱腕兮,援毛嬙之素肘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口舉切。《易林》:周旋歩驟,行中規矩;正恩有節,延命壽考。
卷目:考證・未集中 部首:老部
愛日堂藏本: 第553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64頁,第24字
《佩觿》考从丂。丂,苦果反。
謹照原文苦果反改苦杲反。
注解
〔考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老部。
〔考〕字拼音是kǎo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耂、丂。
〔考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老省,丂( kǎo )声。按甲骨文、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,与老同义。本义是老,年纪大。
〔考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kǎo] ⑴ 试验,测验⑵ 检查,查核⑶ 推求,研究⑷ 老,年纪大⑸ 原指父亲,后多指已死的父亲⑹ 击,敲:“而陋者乃以斧斤~击而求之,自以为得其实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苦浩切頁碼第275頁,第15字續丁孫
考
異體𦒱
老也。从老省,丂聲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、早期金文老考同字。金文何尊、卿尊逕書為『老』,而義為『父考』。沈子它簋以下,手杖形漸漸聲化為『丂』,遂與『老』字分化,而仍時時通用,此即典型之轉注。叔角父簋从口,考聲,仍為『父考』義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刻保反頁碼第705頁,第7行,第2字述
老也。從老省,丂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苦浩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1592頁,第2字許惟賢第697頁,第6字
老也。
段注凡言壽考者,此字之本義也。引伸之爲成也。《考槃》、《江漢》、《載芟》、《絲衣・毛傳》是也。凡《禮記》皇考,《春秋》考仲子之宫皆是也。又假借爲攷字。《山有櫙》弗𡔷弗考傳曰考,擊也是也。凡言考挍,考問字皆爲攷之假借也。
从老省。丂聲。
段注苦浩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古稱父為考,今稱父為老子。考擊之考當作攷(與敲音近)。考據亦當作攷(攷、敲同,敲實為攷據)。攷與考意亦同。考成者,攷丁也,敲釘則攷實矣,考與攷即敲義,父同考,以手持杖敲子也。
老也,引申訓「成」,《尚書》「三載考續」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,從「老字的省形」、丂聲。從老為形,以表為老人;丂義是氣流上出而不順,以示老人氣息微弱,在此為其音讀兼表義。金文之
、戰國文字之
,因承甲文之形而來。篆文作
,形體整齊,更可看出從老省、丂聲。字經隸書,體變作
、
、
,頗失其形,楷書沿之隸書第一例以定體。以上諸形,都從老省形、丂聲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考和老字的意義相同,聲音又疊韻,所以考應是老的轉注字。
考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543頁,第8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694頁,第6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52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354頁,第10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334頁,第12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208頁,第4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068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4230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785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15頁,第20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46頁,第8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868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8503頁【補遺】第17272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117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729頁【崇文】第291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139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669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354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七冊,第654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810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