缠字详情

chánㄔㄢˊ
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

纟部

13画

10

21画 (纏)

左右结构

形声字

VMIWG

ZTKB

20115

4961

1888

U 7F20

XYJF 86 、 XOJF 98

撇折、撇折、提、点、横、撇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竖、横、横

缠字概述

〔缠〕字拼音是(chán),部首是纟部,总笔画是13画

〔缠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纟、㢆”,五行属火。

〔缠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糸,廛( chán )声。本义是围绕,缠绕。

〔缠〕字仓颉码是VMIWG,五笔是XYJF86,XOJF98,四角号码是20115,郑码是ZTKB,中文电码是4961,区位码是1888

〔缠〕字的UNICODE是U+7F20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2544,UTF-32:00007F20,UTF-8:E7 BC A0。

〔缠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序号3046,属常用字

〔缠〕字异体字是

汉字解释

chánㄔㄢˊ

基本解释

绕,围绕。~绕。~绑。~缚。
搅扰;牵绊。~绵。~磨( mó )。~搅。纠~。琐事~身。
应付。这个人真难~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1.形声。从糸,廛( chán )声。本义:围绕,缠绕。
2.同本义。
enwind; wrap;
缠,绕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臣有所与供儋缠采薪者九方鄄。 —— 《淮南子·道应》动胃缠缘。 —— 《史记·扁仓传》。正义:“谓脉缰绕胃也。”野田生葡萄,缠绕一支蒿。 —— 刘禹锡《葡萄歌》
缠裹(缠绕裹束;衣著,装束)
3.纠缠;搅扰 。
be tangled up; pester;
蛮缠(不讲道理地纠缠);缠讼(纠缠词讼)
4.应付;对付 。
deal with;
这人真难缠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“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糸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252頁,第8

同文書局本: 第943頁,第3

標點整理本: 第906頁,第6

廣韻》:直連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澄延切,𡘋音廛。說文》:繞也。玉篇》:約也。廣韻》:束也。詩・唐風》綢繆束薪〔傳〕:綢繆,纏綿也。

又,姓。廣韻》:漢有纏子著書。

又,《廣韻》:特碾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直碾切,𡘋廛去聲 —— 義同。

集韻》或作繵,《類篇》或省作緾。

注解

〔纏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糸部

〔纏〕字拼音是chá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糹、廛

〔纏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糸,廛( chán )聲。本义是圍繞,纏繞。

〔纏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chán] ⑴ 繞,圍繞⑵ 攪擾;牽絆⑶ 應付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“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三上反切直連切頁碼433頁,第12

纏繞也。从糸廛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五反切直連切頁碼1028頁,第7行,第3

纏繞也。從糸廛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三上反切直連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2585頁,第5許惟賢1125頁,第7

纏繞也。从糸。廛聲。

段注直連切。十四部。

白话解释

缠,捆绕。字形采用“糸”作边旁,采用“廛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,左「糸」右「廛」。篆文從糸、廛(ㄔㄢˊ chán)聲。從「糸」,指與絲縷有關;「廛」表示音讀。楷書從篆文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
纏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855頁,第13字
2陳昌治本第1097頁,第6字
3黃侃手批第819頁
4說文校箋第570頁,第22字
5說文考正第513頁,第12字
6說文今釋第1893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3179頁,第4字
8說文探原第6360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731頁,第4字
10說文標整第341頁,第2字
11標注說文第548頁,第4字
12說文注箋第4510頁,第3字
13說文詁林第12609頁【補遺】第17901頁
14通訓定聲第3063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1123頁【崇文】第4489頁
16說文句讀第1865頁
17古字詁林第九冊,第1166頁,第2字
18古字釋要第1200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