痤字详情
痤
痤字概述
〔痤〕字拼音是(cuó),部首是疒部,总笔画是12画。
〔痤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疒、坐”,五行属金。
〔痤〕字仓颉码是KOOG,五笔是UWWF,四角号码是00114,郑码是TOOB,中文电码是8871,区位码是8078。
〔痤〕字的UNICODE是U+75E4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0180,UTF-32:000075E4,UTF-8:E7 97 A4。
〔痤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序号5257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中 部首:疒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854頁,第1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774頁,第17字
標點整理本: 第728頁,第29字
音《唐韻》:昨禾切;《集韻》:徂禾切;《正韻》:才何切,𡘋音矬。《說文》:小腫也。一曰族絫。【徐曰】今別作瘯蠡,非是。《玉篇》:癤也。《博雅》:痤,癰也。《韓非子・六反篇》:彈痤者痛,飲藥者苦。《後漢・律曆志》:白露晷長六尺二寸八分,當至不至,多病痤疽泄。《山海經》:金星之山多天嬰,其狀如龍骨,可以已痤。【註】癰,痤也。
义又,人名。《史記・秦本紀》:與魏晉戰少梁,虜其將公孫痤。
注解
〔痤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疒部。
〔痤〕字拼音是cuó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疒、坐。
〔痤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uó] ⑴ 〔~疮〕一种皮肤病,俗称“粉剌”。⑵ 痈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昨禾切頁碼第246頁,第31字續丁孫
痤
異體痤
小腫也。从𤕫𡋲聲。一曰族絫。
鉉注臣鉉等曰:今別作瘯蠡,非是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四反切慈戈反頁碼第631頁,第7行,第2字述
小腫也。一曰族累病。從疒坐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瘯,蠡也。《春秋左傳》曰:『奉牲以告曰:博碩肥腯。』謂其不疾瘯蠡。瘯蠡,疥癬之屬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昨禾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397頁,第2字許惟賢第612頁,第2字
小腫也。
段注《玉篇》曰:癤也。
从𤕫。坐聲。
段注昨禾切。十七部。《春秋經》。宋公殺其世子痤。是此字。三傳同。以隱疾名子也。
一曰族絫病。
段注《左傳》曰牲不疾瘯蠡。瘯者,族之俗。蠡與絫同部。杜注以皮毛無疥癬釋之。按季良以民力溥存釋博。以碩大蕃滋釋碩。以不疾瘯蠡釋肥。以備腯咸有釋腯。《釋文》云:《說文》蠡作瘰。云瘯瘰,皮肥也。此《說文》二字有譌。當是別本作瘰。注云不疾瘯瘰,皮肥也。奪不疾二字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族絫病也。族絫合聲為痤。
痤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483頁,第17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617頁,第5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473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311頁,第8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97頁,第21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072頁,第5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829頁,第3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3818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579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90頁,第35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06頁,第1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512頁,第3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7626頁【補遺】第17141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970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649頁【崇文】第259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001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318頁,第5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七冊,第39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730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