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字详情
瓦
瓦字概述
〔瓦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wǎ、wà),部首是瓦部,总笔画是4画,是独体字。
〔瓦〕字是独体字,五行属土。
〔瓦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象屋瓦俯仰相承的样子。“瓦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是已烧土器的总称。
〔瓦〕字仓颉码是MVNI,五笔是GNYN86,GNNY98,四角号码是10717,郑码是AZYS,中文电码是3907,区位码是4563。
〔瓦〕字的UNICODE是U+74E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9926,UTF-32:000074E6,UTF-8:E7 93 A6。
〔瓦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108,属常用字。
〔瓦〕字异体字是𠩅、𤬦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上 部首:瓦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786頁,第4字
同文書局本: 第747頁,第3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700頁,第22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五寡切,音邷。《說文》:土器已燒之總名。《廣韻》:《古史考》:夏時昆吾氏作瓦。《史記・龜箂傳》:桀爲瓦室。【註】《世本》曰:昆吾作陶。張華《博物記》亦云:桀作瓦。蓋是昆吾爲桀作也。《史記・廉頗傳》:秦軍鼓譟,勒兵武安,屋瓦盡震。《正字通》:後世瓦制不古,其類非一。《漢武故事》:起神屋以銅爲瓦,漆其外。又《吳國傳》:大秦國王宮殿水精爲瓦。又《明皇雜錄》:虢國夫人恩寵傾一時,奪韋嗣立宅,以廣其居。後復歸韋氏。因大風折屋墜堂上不損,視之,瓦皆堅木也。又〈王縉傳〉:五臺山祠鑄銅爲瓦,金塗之。
义又,《詩・小雅》:載弄之瓦。【傳】瓦,紡塼也。
音又,《儀禮・燕禮》:公尊瓦大兩。【註】大音泰。瓦大,有虞氏之尊也。
义又,《左傳・昭二十六年》:射之中楯瓦。【註】瓦,楯脊。
义又,瓦合。《禮・儒行》:毀方而瓦合。【註】呂氏曰:陶者爲瓦,必圓而割,分之則瓦,合之則圓,而不失其瓦之質。
义又,瓦解。《史記・匈奴傳》: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。
义又,人名。《左傳・昭二十三年》:楚囊瓦爲令尹。【註】囊瓦,子囊之孫子常也。
义又,地名。《春秋・隱八年》:宋公、齊侯、衞侯盟于瓦屋。【註】瓦屋,周地。又〈定八年〉:公會晉師于瓦。【註】瓦,衞地。《後漢・郡國志》:東郡有瓦亭。
音又,《廣韻》:五化切;《集韻》:吾化切,𡘋音迓。《廣韻》:泥瓦屋。《集韻》:施瓦於屋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五委切,音頠 —— 屋甃也。《莊子・騈拇篇》:騈於辯者,纍瓦結䋲𥨥句。【註】瓦,五委反 —— 當作丸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阮古切,音五。韓愈〈元和聖德〉詩:皇帝儉勤,盥濯陶瓦;斥遣浮華,好此絺紵。
注解
〔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上,康熙部首是瓦部。
〔瓦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wǎ、wà,独体字。
〔瓦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象屋瓦俯仰相承的样子。“瓦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是已烧土器的总称。
〔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wǎ] ⑴ 用陶土烧成的⑵ 〔~特〕电的功率单位。简称“瓦”。⑶ 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㈡ [wà] ⑴ 盖瓦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五寡切頁碼第426頁,第10字續丁孫
瓦
土器已燒之總名。象形。凡瓦之屬皆从瓦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四反切五寡反頁碼第1016頁,第7行,第1字述
土器巳燒之總名。象形也。凡瓦之屬,皆從瓦。
鍇注臣鍇曰:「象乙乙交相任受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五寡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2549頁,第4字許惟賢第1107頁,第9字
土器巳燒之總名。
段注《土部》坏下曰:一曰瓦未燒。互謂巳燒者也。凡土器未燒之素皆謂之坏。已燒皆謂之瓦。毛《詩・斯干》傳曰:瓦,紡專也。此瓦中之一也。古史攷曰:夏時昆吾氏作瓦。按有虞氏上陶。瓦之不起於夏時可知也。許書《缶部》曰:古者昆吾作匋。壺系之昆吾圜器。韋昭云:昆吾祝融之孫。陸終第二子。名黎。爲己姓。封於昆吾衞是也。然則昆吾作匋,謂始封之昆吾。非夏桀之昆吾也。《廣韵》引《周書》神農作瓦器。當得其實。說詳《缶部》。凡燒瓦器之竈曰窯。
象形也。
段注象卷曲之狀。五寡切。古音在十七部。讀如阿。
凡瓦之屬皆从瓦。
白话解释
瓦,经过烧制的泥料器皿的总称。字形像泥料器皿的形状。所有与瓦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瓦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之,外像屋瓦的邊緣,內有界畫。其末筆下垂外彎,諒以屋瓦相接,取其一片表形,致其右邊下垂外彎。篆文
,多了上方彎曲外伸,就單片瓦來看,似更肖其形。字經隸書,體變作
,稍失其形,而楷書沿之以定體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瓦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843頁,第9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080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807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63頁,第10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506頁,第1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868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3138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6280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699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36頁,第6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540頁,第9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450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2467頁【補遺】第17885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983頁,第4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109頁【崇文】第443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838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878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1038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182頁,第7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