牦字详情
牦
牦字概述
〔牦〕字拼音是(máo),部首是牛部,总笔画是8画。
〔牦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牛、毛”或“牜、毛”,五行属水。
〔牦〕字仓颉码是HQHQU,五笔是TRTN86,CEN98,四角号码是22514,郑码是MBMH,中文电码是3036,区位码是7483。
〔牦〕字的UNICODE是U+726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9286,UTF-32:00007266,UTF-8:E7 89 A6。
〔牦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序号3947。
〔牦〕字异体字是氂、犛、髦、𤙚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下 部首:牛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671頁,第6字
同文書局本: 第698頁,第8字
標點整理本: 第650頁,第6字
音《集韻》:謨袍切,音毛 —— 牛名,今所謂犏牛者 —— 師古說。《正字通》:牦牛,出甘肅臨洮及西南徼外,野牛也,人多畜之;狀如水牛,𩩙膝尾背胡下黑毛長尺許,尾長大如斗,嘗自愛護。古取爲旌旄,今人以爲纓帽。毛雜白色者,以茜染紅色用之。《山海經》「潘侯之山有牛,四足節生毛」,卽此。或作髦,亦作𤙚,又作旄,或省作毛。師古言卽犏牛,非。
注解
〔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下,康熙部首是牛部。
〔牦〕字拼音是má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牜、毛。
〔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máo] ⑴ 〔~牛〕一种牛,全身有长毛,腿短。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出产,当地人民用来拉犁和驮运货物。肉和乳都可食用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里之切頁碼第39頁,第4字續丁孫
𣯷
異體氂
犛牛尾也。从犛省,从毛。
附注王筠句讀:「『犛省』及『毛』,皆其聲也。許君于會意字而兩體之聲皆諧者,例不言聲。」朱駿聲《通訓定聲》:「从犛省,从毛,會意,毛亦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夢梢反頁碼第121頁,第4行,第1字述
犛牛尾。從犛省,從毛,
鍇注臣鍇曰:「其牛曰犛,其尾曰氂,以飾物曰旄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莫交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211頁,第1字許惟賢第93頁,第2字
犛牛尾也。
段注凡經云干旄,建旄,設旄,右秉白旄,羽旄,齒革干戚羽旄,今字或有誤作毛者。古注皆云旄牛尾也。旄牛卽犛牛。犛牛之尾名氂。以㲠爲幢曰旄。因之呼氂爲旄。凡云注旄干首者是也。呼犛牛爲旄牛。凡云旄牛尾者是也。
从犛省。从毛。
段注莫交切。二部。按《周禮・樂師・音義》。氂舊音毛。但許不言毛亦聲。而《左傳》晏氂,外傳作晏萊。《後漢書》魏郡輿人歌。岑熙狗吠不驚。足下生氂。與災時茲三字韵。則是犛省亦聲。在弟一部也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犛牛之尾,故豪釐當作氂。
氂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1頁,第4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10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9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1頁,第2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4頁,第4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54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89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720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37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9頁,第5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49頁,第10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99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2065頁【補遺】第16292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278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18頁【崇文】第46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49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61頁,第2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一冊,第751頁,第3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20頁,第5字 |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莫交切頁碼第39頁,第3字續丁孫
犛
西南夷長髦牛也。从牛𠩺聲。凡犛之屬皆从犛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利之反頁碼第121頁,第3行,第1字述
西南夷長髦牛也。從牛𠩺聲。凡犛之屬,皆從犛。
鍇注臣鍇曰:「𠩺,火之反。犛,利之反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里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10頁,第1字許惟賢第93頁,第1字
西南夷長髦牛也。
段注今四川雅州府淸谿縣大相嶺之外有地名旄牛。產旄牛。而淸谿縣南抵寧遠府,西抵打箭鑪。古西南夷之地。皆產旄牛。如郭樸注《山海經》所云:背,厀及胡,尾皆有長毛者。小角。其體純黑。土俗用爲菜。其尾腊之可爲拂子。云長髦者,謂背䣛胡尾皆有長毛。下文氂字乃專謂尾也。此牛名犛牛。音如貍。《楚語》。巴浦之犀犛。《上林賦》。㺎旄貘犛。以其長髦也。故《史記・西南夷傳》謂之髦牛。以其尾名氂也。故《周禮・樂師》注謂之氂牛。以氂可飾旄也。故禮注,《爾雅》注,《北山經》、《上林賦》注,《漢書》西南夷傳皆謂之旄牛。氂髦旄三字音同。因之讀犛如毛。非也。據《上林賦》則旄犛異物。《中山經》。荆山多犛牛。郭曰:旄牛屬。
从牛。𠩺聲。
段注里之切。一部。按犛切里之。氂切莫交。徐用《唐韵》不誤。而俗本誤易之。
凡犛之屬皆从犛。
犛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1頁,第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10頁,第3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9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1頁,第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4頁,第3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54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88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718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36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9頁,第4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49頁,第9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98頁,第3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2063頁【補遺】第16291頁【補編】第14878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739頁,第4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17頁【崇文】第46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48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94頁,第2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一冊,第751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20頁,第4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