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字概述
〔牛〕字拼音是(niú),部首是牛部,总笔画是4画,是独体字。
〔牛〕字是独体字,五行属木。
〔牛〕字仓颉码是HQ,五笔是RHK86,TGK98,四角号码是25000,郑码是MB,中文电码是3662,区位码是3703。
〔牛〕字的UNICODE是U+725B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9275,UTF-32:0000725B,UTF-8:E7 89 9B。
〔牛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120,属常用字。
〔牛〕字异体字是牜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下 部首:牛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668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697頁,第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649頁,第1字
音《唐韻》:語求切;《集韻》:魚尤切;《韻會》:疑尤切,𡘋𪙊平聲。《說文》:大牲也。牛,件也;件,事理也。象角頭三、封尾之形。【註】徐鍇曰:件,若言物一件二件也;封,高起也。《玉篇》:黃帝服牛乗馬。《易・无妄》:或繫之牛。又,〈說卦〉:坤爲子母牛。《禮・曲禮》:凡祭宗廟之禮,牛曰一元大武。又,〈月令〉:出土牛以送寒氣。【疏】月建丑,土能克水,故作土牛以畢送寒氣也。
义又,樹化牛。《𤣥中記》:千年樹精化爲靑牛,始皇伐大樹,有靑牛躍出入水。
义又,官名。《周禮・地官》:牛人,掌養國之公牛,以待國之政令。
义又,牽牛,宿名。《爾雅・釋天》:星紀,斗牽牛也。【註】牽牛斗者,日月五星之所終始,故謂之星紀。
义又,天牛,蟲名。一曰天水牛。《爾雅・釋蟲》壤㊟〔《爾雅・釋蟲》字作「蠰」〕,齧桑〔註〕:似天牛。
义又,紫金牛,藥名。見《本草綱目》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微子裔,司𡨥牛父,子孫以王父字爲氏。《風俗通》:漢有牛崇。
义又,人名。《史記・虞舜紀》:瞽瞍父曰橋牛。
音又,叶音奚。《詩・小雅》「我任我輦,我車我牛」,叶下哉。哉讀將黎反。
卷目:考證・巳集下 部首:牛部
愛日堂藏本: 第409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57頁,第6字
天牛,蟲名。《爾雅・釋蟲壤齧桑註》似天牛。
謹照原文壤改蠰。
又叶音奚。《詩・小雅》我任我輦,我車我牛。叶下哉。哉讀將黎反。
謹按牛與奚不同母,牛字不得叶音奚。謹照字母叶音奚改叶音疑。
注解
〔牛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下,康熙部首是牛部。
〔牛〕字拼音是niú,独体字。
〔牛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niú] ⑴ 哺乳动物,趾端有蹄,头上长一对角,是反刍类动物,力量很大,能耕田拉车,肉和奶可食,角、皮、骨可作器物⑵ 星名,二十八宿之⑶ 喻固执或骄傲⑷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語求切頁碼第37頁,第3字續丁孫
牛
大牲也。牛,件也;件,事理也。象角頭三、封㞑之形。凡牛之屬皆从牛。
鉉注徐鍇曰:「件,若言物一件、二件也。封,高起也。」
附注按:牛字象形,只像頭角形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逆求反頁碼第117頁,第3行,第1字述
大牲也,牛件也。件,事理也。象角頭三,封尾之形也。凡牛之屬,皆從牛。
鍇注臣鍇曰:「件,若言物一件二件,大則可分也。封,高起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語求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99頁,第2字許惟賢第88頁,第4字
事也。理也。
段注事也者,謂能事其事也牛任耕理也者,謂其文理可分析也。《庖丁解牛》。依乎天理。批大卻道大窾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。此與羊祥也,馬怒也,武也,一例。自淺人不知此義。乃改之云大牲也。牛件也。件事理也。與吳字下𡚶增之曰姓也。亦郡也。同一紕繆。
像角頭三,封尾之形也。
段注角頭三者,謂上三岐者象兩角與頭爲三也。牛角與頭而三。馬足與尾而五。封者,謂中畫象封也。封者,肩甲墳起之處。字亦作犎。尾者,謂直畫下垂像㞑也。羊,豕,馬,象皆像其四足。牛略之者,可思而得也。語求切。古音讀如疑。
凡牛之屬皆从牛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牛,事也,理(治也)也。
牛,理也;理,治事也,牛善治事。
白话解释
牛,大型牲口。牛,也有“件”的意思;件,表示事理分析。像角头三、封尾的形状。所有与牛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牛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金文第一例牛頭之形最具體,顯據具體的實象造字,六書中屬於象形。餘如甲文、金文第二例、戰國文字第二例都以線條表現,上像牛的頭、角,下像其面,合乎象形所謂「畫成其物」的定義。至於戰國文字第一例,用點取代橫畫,本是金文的常例,自仍屬象形。篆文與金文第二例一律,應為其承繼之本。字經隸書,形變作
,少了右耳,稍失其形,楷書即據以為形定體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牛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67頁,第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04頁,第6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94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48頁,第3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1頁,第8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44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70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681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23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7頁,第9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46頁,第9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79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2004頁【補遺】第16284頁【補編】第14877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788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12頁【崇文】第44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41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90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59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一冊,第686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112頁,第3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