溜字详情
溜
溜字概述
〔溜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liū、liù),部首是氵部,总笔画是13画。
〔溜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氵、留”,五行属水。
〔溜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水,留声。本义是水名。
〔溜〕字仓颉码是EHHW,五笔是IQYL,四角号码是37162,郑码是VRYK,中文电码是3296,区位码是3379。
〔溜〕字的UNICODE是U+6E9C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8316,UTF-32:00006E9C,UTF-8:E6 BA 9C。
〔溜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3013,属常用字。
〔溜〕字异体字是澑、瀏、蹓、遛、霤、溜、𤄐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上 部首:水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525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639頁,第3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587頁,第14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力救切,音霤 —— 水名。《說文》:水,在鬱林郡。《後漢・郡國志》:鬱林郡有中溜縣。
义又,《水經注》:漢水於槃頭郡南與溜水合。
义又,水溜下也。孫綽〈遊天台山賦〉:醴泉涌溜于隂渠。又,馬觀《瀛涯勝覽》:弱水三千,舟行遇風,一失入溜,則水弱而沒溺。
义又,發也。《管子・宙合篇》:減溜大成。【註】減,盡也;溜,發也 —— 言徧環畢莫不備得,故曰減溜大成。
义又,與霤同。《左傳・宣三年》:三進及溜。【正義】溜,謂簷下水滴之處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力求切,音留 —— 義同。
义又,與留同。《戰國策》:成皋石溜之地。【註】古作石留。
义又,與流通。〈靈樞經〉:所溜爲滎。【註】溜、流同。
注解
〔溜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溜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liū、liù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留。
〔溜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水,留声。本义是水名。
〔溜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iū] ⑴ 滑行,(往下)滑⑵ 光滑,平滑,无阻碍⑶ 趁人不见走开⑷ 同“熘”。㈡ [liù] ⑴ 迅急的水流⑵ 顺房檐滴下来的水,房顶上流下的水⑶ 房檐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⑷ 量词,指行( háng )列,排⑸ 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力救切頁碼第362頁,第13字續丁孫
澑
異體溜
水。出鬱林郡。从水畱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力救反、良秀反頁碼第888頁,第7行,第1字述
水,出鬰林。從水畱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漢書》:「鬱林有中畱縣。」顏師古云:「畱,水名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力救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2120頁,第1字許惟賢第925頁,第3字
澑水。出鬱林郡。
段注不言縣者,有未審也。鬱林郡在今廣西。《前志》有中畱縣。師古曰:畱,力救反。水名。葢中畱,潭中皆以水得名也。《後志》及《宋書・州郡志》作中澑。字從水。疑《前志》亦當從水。《元和郡縣志》曰: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爲桺州。因桺江爲名。桺州卽今桺州府。桺江出苗地。至今貴州古州永從縣生苗畍中。東南入廣西。至桺城縣曰桺江。至象州會於盤江。桺江卽古澑水。後世譌其字耳。
从水。畱聲。
段注力救切。三部。按今俗訓爲水急流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水名。雨注下之澑當作𩅸。
水急流之澑乃霤之借,乃𩅸之引申誼。
水名。雨注下曰澑者=𩅸。
雨注下之澑當作𩅸。
溜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15頁,第1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909頁,第10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689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468頁,第2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31頁,第14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567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659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313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301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84頁,第22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452頁,第12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765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0716頁【補遺】第17623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950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938頁【崇文】第374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514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446頁,第2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41頁,第3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007頁,第1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