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字详情
来
来字概述
〔来〕字拼音是(lái),部首是一部,总笔画是7画,是独体字。
〔来〕字是独体字,五行属火。
〔来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象麦子形。本义是麦。小麦叫“麦”,大麦叫“麰”(或写作“牟”。
〔来〕字仓颉码是DT,五笔是GOI86,GUSI98,四角号码是50900,郑码是BDKV,中文电码是0171,区位码是3220。
〔来〕字的UNICODE是U+6765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6469,UTF-32:00006765,UTF-8:E6 9D A5。
〔来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707,属常用字。
〔来〕字的近义词是回,反义词是去、回、往,异体字是來、逨、𧼛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中 部首:人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24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01頁,第1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26頁,第8字
音《廣韻》:落哀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郎才切,𡘋賴平聲 —— 至也、還也、及也。《禮・曲禮》:禮尚往來。往而不來,非禮也;來而不往,亦非禮也。
义又,《公羊傳・隱五年》:公觀魚於棠,登來之也㊟〔「公觀魚於棠」與「登來之也」,原文有「何以書?譏!何譏爾?遠也!公曷為遠而觀魚?」十六字〕。【註】登讀爲得,齊人謂求得爲登來。
义又,𤣥孫之子曰來孫。
义又,麥名。《詩・周頌》貽我來牟,《前漢・劉向傳》作飴我釐麰,亦作䅘。
义又,呼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》:大祝。來瞽,令臯舞。
义又,姓。
音又,《集韻》:洛代切,音賚 —— 撫其至日來。《孟子》:放勳曰:勞之來之。
音又,叶鄰奚切,音離。《詩・邶風》:莫往莫來,悠悠我思。〈素問〉:恬澹虛無,眞氣從之;精神守內,病安從來。
音又,叶郎狄切,音力。《詩・小雅》「東人之子,職勞不來」,叶下服。〈大雅〉:經始勿亟,庶民子來。
音又,叶落蓋切,音賴。屈原〈離騷〉:因氣變而遂會舉兮,忽神奔而鬼怪;時髣髴以遙見兮,精皎皎以往來。
音又,叶良置切,音利。《荀子・賦論篇》:一往一來,結尾以爲事。
卷目:考證・子集中 部首:人部
愛日堂藏本: 第39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38頁,第21字
《荀子・賦論篇》一往一來,結尾以爲事。
謹照原書省論字。
注解
〔來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中,康熙部首是人部。
〔來〕字拼音是lái,嵌套结构。
〔來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象麥子形。本义是麥。小麥叫“麥”,大麥叫“麰”(或寫作“牟”。
〔來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ái] ⑴ 小麥。《説文•來部》:“來,周所受瑞麥來麰。”《正字通•人部》:“來,麥名。”⑵ 由彼至此;由遠到近。與“去”、“往”相對。《爾雅•釋詁上》:“來,至也。”又引申為(事物)產生;到來。《淮南子•俶真》:“夫憂患之來,撄人心也。”⑶ 招致;招之使來。《字彙•人部》:“來,招之也。”⑷ 搞;幹;做。用以代替意義更具體的動詞。⑸ 用在另一動詞前,表示要做某件事。⑹ 用在動詞後,表示估計或著眼於某一方面。⑺ 用在動詞結構(或介詞結構)與動詞(或動詞結構)之間,表示前者是方法、方向或態度,後者是目的。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宫調》卷二:“戒刀舉把羣賊來斬。”⑻ 跟“得”或“不”連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一回:“這教班子弄行頭,不是數百金做得來的。”⑼ 往昔,過去。《詩•大雅•文王有聲》:“匪棘其欲,遹追來孝。”⑽ 未來;將來。⑾ 表示某一時間以後。《孟子•公孫丑下》:“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。”⑿ 表某段時間。《晋書•石勒載記上》:“吾幼來在家恒聞如是。”⒀ 指來孫。從本身算起的第六代孫。《爾雅•釋親》:“玄孫之子為來孫。”⒁ 助詞。
① 表示比況,相當於“一樣”、“一般”。宋辛棄疾《醜奴兒》:“近來愁似天來大。”
② 用在數詞或數量詞之後,表示約數。唐樊綽《蠻書•名類》:“馬三百來疋。”
③ 用在數詞後,表列舉的原因或理由。元馬致遠《青衫淚》第一折:“只是孩兒養的嬌了。一來性兒好自在;二來有些揀擇人。”
④ 用於動詞和賓語之間,起提前賓語的作用。相當於“是”。《詩•邶風•谷風》:“不念昔者,伊余來塈。”
⑤ 在句中表示停頓,相當於“呢”。《清平山堂話本•西湖三塔記》:“大深來難下竹竿,大淺來難摇畫槳。”
⑥ 表示情況已經發生,相當於“來著”。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宫調》卷一:“當時張生却是見甚的來,通甚的來?”⒂ 語氣詞。用於句尾,相當於“咧”。《孟子•離婁上》:“盍歸乎來!吾聞西伯善養老者。二老者,天下之大老也,而歸之,是天下之父歸之也。”⒃ 及。《廣韻•哈韻》:“來,及也。”⒄ 古地名。《續資治通鑑•宋徽宗宣和六年》:“金宗望請選良吏招撫遷、潤、來、隰之民保山砦者,從之。”⒅ 姓。《廣韻•哈韻》:“來,姓。後漢來歙,光武姑子。《蜀志》云:‘荆楚名族有黄門侍郎來恒。’”㈡ [lài] ⑴ 勤勉;勸勉。《爾雅•釋詁下》:“來,勤也。”《集韻•代韻》:“勑,《説文》:‘勞也。’亦作來。”⑵ 通“賚”。送給;賜予。《書•洛誥》:“伻來來視予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洛哀切頁碼第172頁,第6字續丁孫
來
周所受瑞麥來麰。一來二縫,象芒朿之形。天所來也,故爲行來之來。《詩》曰:「詒我來麰。」凡來之屬皆从來。
附注徐灝注箋:「來本為麥名。《廣雅》曰『大麥,麰也。小麥,麳也』是也。古來麥字祇作來,假借為行來之來,後為借意所專,別作麳、䅘,而來之本義意廢矣。」羅振玉《增訂殷虛書契考釋》:「卜辭中諸來字皆象形。其穗或垂或否者,麥之莖強,與禾不同……叚借為往來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反切婁才反頁碼第428頁,第3行,第1字述
周所受瑞麥來麰。一來二縫象其𦬆朿之形。天所來也,故爲行來之來。《詩》曰:「貽我來麰。」凡來之屬,皆從來。
鍇注臣鍇曰:「今小麥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洛哀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921頁,第5字許惟賢第407頁,第9字
周所受瑞麥來麰也。
段注也字今補。《詩正義》此句作周受來牟也五字。《周頌》。詒我來麰。箋云:武王渡孟津。白魚躍入王舟。出涘以燎。後五日。火流爲烏。五至。以穀俱來。此謂遺我來牟。書說以穀俱來。云穀紀后稷之德。按《鄭箋》見《尙書・大誓》、《尙書》旋機鈐合符后。詩云來牟,書云穀。其實一也。下文云:來麰,麥也。此云瑞麥來麰。然則來麰者,以二字爲名。《毛詩傳》曰:牟,麥也。當是本作來牟,麥也。爲許麰下所本。後人刪來字耳。古無謂來小麥,麰大麥者。至《廣雅》乃云麳小麥,𪍓大麥。非許說也。《劉向》傳作釐麰。《文𨕖・典引》注引《韓詩內傳》。貽我嘉𪍓。薛君曰:𪍓,大麥也。與趙岐《孟子》注同。然韓傳未嘗云來小麥。
二麥一夆。象其芒朿之形。
段注二麥一夆,各本作一來二縫。不可通。惟思文《正義》作一麥二夆。今定爲二麥一夆。夆卽鏠字之省。許書無峯。則山耑字可作夆。凡物之標末皆可偁夆。夆者,朿也。二麥一夆爲瑞麥。如二米一稃爲瑞黍。葢同夆則亦同稃矣。《廣韵》十六咍引《埤蒼》曰:䅘麰之麥。一麥二稃。周受此瑞麥。此一二㒳字亦是互譌。二麥一稃。亦猶異畮同穎,雙觡共柢之類。其字以从象二麥,以巿象一芒。故云象其芒朿之形。洛哀切。古音在一部。
天所來也。故爲行來之來。
段注自天而降之麥。謂之來麰。亦單謂之來。因而凡物之至者皆謂之來。許意如是。猶之相背韋之爲皮韋,朋鳥之爲朋攩,鳥西之爲東西之西,子月之爲人偁,烏之爲烏呼之烏。皆引伸之義行而本義廢矣。如許說,是至周初始有來字。未詳其恉。
詩曰:詒我來麰。
段注今《毛詩》詒作貽。俗字也。麰作牟。古文假借字也。
凡來之屬皆从來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來麥互錯,非許叔重之誤,實大小篆早已誤,故不得不仍之耳。
白话解释
来,周代先人所接受的西域瑞麦。一支來麦有二支麦峰(指篆文字形中的
),象麦子的芒刺形状。它是上天送来的宝贵礼物, 所以称这种庄稼为“行来”的“来”。《诗经》上有诗句唱道:“诒我來麰。”所有与来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来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第一例,像麥之有根、桿和葉;第二例又增以穗,並屬象形。金文之形,源自甲文第二例,顯而易見。戰國文字第一例,根形上移,又下加一橫畫,以像地面之形,稍失其形,第二例則已隸化,最肖金文第二例。篆文作,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,應很明顯。隸書第一例,大抵源於戰國文字第二例;第二例麥葉斷開,並以橫畫表現,則頗失其形。楷書之形,沿自篆文以定體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來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341頁,第6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440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45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17頁,第1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13頁,第6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751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313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2914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100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35頁,第3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16頁,第7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730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5574頁【補遺】第16824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770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450頁【崇文】第1797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674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464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228頁,第6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五冊,第609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544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