摈字详情

bìnㄅㄧㄣˋ
二级汉字通用字

扌部

13画

10

18画 (擯)

左右结构

形声字

QJOC

DWPO

53081

2363

1787

U 6448

RPRW

横、竖钩、提、点、点、横撇/横钩、撇、竖、横、竖、横、撇、点

摈字概述

〔摈〕字拼音是(bìn),部首是扌部,总笔画是13画

〔摈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扌、宾”,五行属水。

〔摈〕字仓颉码是QJOC,五笔是RPRW,四角号码是53081,郑码是DWPO,中文电码是2363,区位码是1787

〔摈〕字的UNICODE是U+6448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5672,UTF-32:00006448,UTF-8:E6 91 88。

〔摈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二级字表中,序号5362

〔摈〕字异体字是𢷤

汉字解释

bìnㄅㄧㄣˋ

基本解释

排除,抛弃。~弃。~除。~黜(罢黜并放逐)。~诸门外。
古同“”,迎宾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1.排斥;弃绝。
discard; get rid of;
摈,相排斥也。 —— 《玉篇》贤者摈于朝。 —— 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六国从亲以摈秦。 —— 《战国策·赵策》已摈忧患寻常事,留得豪情作楚囚。 —— 恽代英《狱中诗》
摈兑(除掉;以命换命);摈落(排去,弃而不用);摈压(受到排斥压迫)
2.通“”。导引宾客。
guide;
宗人摈。 —— 《仪礼·有司彻》君召使摈,色勃如也。 —— 《论语·乡党》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。 —— 《周礼·司仪》凡四方之使者,大客则摈。 —— 《周礼·小行人》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“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097頁,第12

同文書局本: 第460頁,第27

標點整理本: 第408頁,第15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《正韻𡘋必仞切,賓去聲 —— 斥也、棄也。崔寔《政論》:寡不勝衆,遂見擯棄。

又,與儐同。導賓也。主國之君所使出接賓者,在主曰擯,在客曰介。禮・聘義》:卿爲上擯,大夫爲承擯,士爲紹擯。【疏】承者,承副上擯也。紹者,繼續承擯也。周禮・秋官・小行人》:凡四方之使者,大客則擯。【註】擯而見之王,使得親言也。

又,《正韻》:𤰞民切,音賓 —— 義同。

通作賓,俗作𢷤

注解

〔擯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

〔擯〕字拼音是bì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賓

〔擯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bìn] ⑴ 排除,拋棄⑵ 古同“儐”,迎賓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“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八上反切必刃切頁碼260頁,第21

儐導也。从人賓聲。

異體𢷤

擯儐或从手。

附注按:甲骨文、金文「儐」、「賓」同字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五反切比刃反頁碼669頁,第2行,第1

擯道也。從人賓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道,賓也。當言賓亦聲。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669頁,第3行,第1

或從手作。

鍇注臣鍇曰:「今《周禮》皆作此擯字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八上反切必刄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1484頁,第1許惟賢651頁,第7

擯導也。

段注導者,導引也。《周禮》司儀注曰:出接賓曰擯。《聘禮》。卿爲上擯。大夫爲承擯。士爲紹擯。注曰:擯謂主國之君所使出接賓者也。《士冠禮》。擯者請期。注曰:擯者,《有司》佐禮者。在主人曰擯。按擯《經典》多作擯。《史記》作賓。廉藺列傳。設九賓於廷是也。《聘禮》。賓用束錦儐勞者。又儐之如初。又儐之兩馬束錦。又無儐。凡言儐者九。鄭曰:上於下曰禮。敵者曰儐。上於下曰禮,謂如主國之禮聘賓是也。敵者曰儐,謂如儐勞者,儐歸饔餼者等是也。鄭據《禮經》字作儐。是以《周禮》司儀賓亦如之,賓使者如初之儀皆云賓當爲儐。易賓爲儐。取賓禮相待之義。非擯相之義也。然則合二禮訂之。擯相字當从手。賓禮字當从人。許儐擯合而一。云導也。與二禮及鄭說不合。劉昌宗說《聘禮》儐與擯同。雖本許。而令學者惑矣。今《禮經》石本版本於此九儐字內錯出擯字。非是。又《毛詩・絲衣》繹賓尸也。《有司》徹賓尸。《經典釋文》古本皆作賓。又無必刄反之音。而唐宋石本版本賓儐錯出。要之古無作儐尸者。此學者所當知也。《小雅》。儐爾籩豆。傳曰:儐,陳也。

从人。賓聲。

段注必刄切。十二部。

儐或从手。

段注今《經典》作擯相字多從此。《莊子・徐無鬼》注曰:擯,棄也。此義之窮則變也。擯之言屛也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从手之擯訓棄者,乃屏之假。

白话解释

傧,引导宾客的礼仪官。字形采用“人”作边旁,采用“宾”作声旁。,这是“傧”的异体字,字形采用“手”作边旁。

儐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512頁,第6字
2陳昌治本第654頁,第7字
3黃侃手批第499頁
4說文校箋第330頁,第8字
5說文考正第314頁,第7字
6說文今釋第1134頁,第3字
7說文約注第1936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4009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675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203頁,第1字
11標注說文第325頁,第5字
12說文注箋第2671頁,第2字
13說文詁林第8030頁【補遺】第17195頁
14通訓定聲第3367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689頁【崇文】第2753頁
16說文句讀第1065頁
17章授筆記第333頁,第7字
18古字詁林第七冊,第327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767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