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字详情
抱
抱字概述
〔抱〕字拼音是(bào),部首是扌部,总笔画是8画。
〔抱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扌、包”,五行属水。
〔抱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手,包声。本义是用手臂围住。
〔抱〕字仓颉码是QPRU,五笔是RQNN,四角号码是57012,郑码是DRY,中文电码是2128,区位码是1707。
〔抱〕字的UNICODE是U+62B1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5265,UTF-32:000062B1,UTF-8:E6 8A B1。
〔抱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978,属常用字。
〔抱〕字异体字是勽、拋、捊、菢、𢫎、𢬘、𪭷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013頁,第6字
同文書局本: 第423頁,第8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70頁,第6字
音《唐韻》:薄浩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簿晧切;《正韻》:蒲晧切,𡘋袍上聲 —— 懷也。《說文》:袌,俗作抱。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:長千仞,大連抱;夸條直暢,實葉葰楙。【註】楙音茆。
义又,《廣韻》:持也。《增韻》:挾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薄報切;《正韻》:蒲報切,𡘋音暴 —— 與袌菢同。〇【按】《說文》捊,步侯切,或从包,作抱,徐鉉曰:今作薄報切,以爲懷袌字,非是。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去聲止有袌菢,而無抱。《正字通》云:懷袌之袌亦作抱,轉爲去聲,卽懷抱之義。今考經史抱字多無音切,讀从去聲亦可,義與上聲同。《書・召誥》:保抱攜持厥婦子。《詩・大雅》:亦既抱子。《禮・儒行》:抱義而處。《儀禮・士相見禮》:凡與大人言,始視面,中視抱。
义又,氣向日也。《前漢・天文志》:暈適背穴,抱珥𧈫蜺。【註】凡氣向日爲抱,向外爲背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北燕朝鮮洌水之閒謂伏雞曰抱。
音又,《唐韻》:薄交切;《集韻》:蒲交切,𡘋音庖。《集韻》:房尤切,音浮;蒲侯切,音裒 —— 𡘋與掊捊同,引取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披交切,與抛通。棄也、擲也。《史記・三代世表》:姜嫄生后稷,抱之山中。皮日休詩:季春人病抱芳杜。
注解
〔抱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抱〕字拼音是bà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包。
〔抱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手,包声。本义是用手臂围住。
〔抱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bào] ⑴ 用手臂围住⑵ 围绕,环绕⑶ 胸怀愿望,志向⑷ 心里存着,怀有⑸ 密合⑹ 把他人的子女收养为自己的子女⑺ 量词:表示两臂合围的量:一~草。⑻ 孵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薄保切頁碼第272頁,第2字續丁孫
袌
褱也。从衣包聲。
鉉注臣鉉等曰:今俗作抱,非是。抱與捊同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《論語》:『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。』馬融釋以『懷抱』。即褱袌也。今字『抱』行而『袌』廢矣。」《集韻・晧韻》:「袌,或作抱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薄保反頁碼第697頁,第6行,第2字述
褱也。從衣包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俗言褱袌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薄保切古音第八部頁碼第1567頁,第4字許惟賢第686頁,第8字
褱也。
段注《論語》。子生三年。然後免於父母之懷。《馬融》釋以懷抱。卽褱袌也。今字抱行而袌廢矣。抱者,引埾也。
从衣。包聲。
段注此舉形聲包會意。薄保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褱抱當作袌,抱乃捊之義。
褱袌乃正字,抱即捊字,即扒東西龓來之義。
袌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535頁,第12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684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521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348頁,第13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329頁,第19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191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035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4174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759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12頁,第21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40頁,第13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824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8386頁【補遺】第17256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101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720頁【崇文】第2877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120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351頁,第8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七冊,第582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800頁,第2字 |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步侯切、薄報切頁碼第402頁,第36字續丁孫
捊
引取也。从手孚聲。
抱
異體抱
捊或从包。
鉉注臣鉉等曰:今作薄報切,以爲褱袌字,非是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古音孚聲、包聲同在三部,後人用『抱』為『褱袌』字,盖古今字之不同如此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步侯反頁碼第966頁,第7行,第1字述
引取也。從手孚聲。《詩》曰:「原隰捊矣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966頁,第7行,第2字述
捊或從包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步侯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2398頁,第2字許惟賢第1042頁,第4字
引埾也。
段注埾各本作取。今正。〈詩〉《釋文》作埾。今本譌爲取土二字。非也。埾義同聚。引埾者,引使聚也。《玉篇》正作引聚也。《大雅》。捄之陑陑。傳曰:捄,虆也。陑陑,眔也。箋云:捄,捊也。度,投也。築牆者捊聚壤土。盛之以虆。而投諸版中。此引聚之《正義》。箋與傳互相足。賓筵之仇,鄭讀爲𣂏。此捄,鄭釋爲捊。皆於其音之相近得其義也。《常棣》。原隰裒矣。傳云:裒,聚也。此重聚不重引,故不言引但言聚也。裒者,捊之俗。易。君子以裒多益寡。鄭,荀,董,蜀才作捊。云取也。此重引,故但言取也。
从手。孚聲。
段注步侯切。三部。
詩曰:原隰捊矣。
段注六字小徐本有。《玉篇》引亦有。
捊或从包。
段注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。後人用抱爲褱袌字。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與掊訓杷同。段改為「引埾也」,誤,當作「引取」。
與掊聲誼近,「引取」與「引埾」義同。此在幽部,彼在侯(?)部。
或作抱。懷抱=袌。捊本「引取也」,引申為「埾」之義。段氏改為「引埾也」,非。○捊與掊訓把同(?)。
捊【賠】,引取也,引申為埾之義。
捊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95頁,第2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015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63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29頁,第10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76頁,第20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751頁,第4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958頁,第3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922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544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16頁,第19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507頁,第2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204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802頁【補遺】第17800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089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48頁【崇文】第418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724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495頁,第4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649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113頁,第14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