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字详情
承
承字概述
〔承〕字拼音是(chéng),部首是乛部,总笔画是8画,是独体字。
〔承〕字是独体字,五行属金。
〔承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跽跪着的人,下面象两只手。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。本义是捧着。
〔承〕字仓颉码是NNQO,五笔是BDII,四角号码是17232,郑码是XKCD,中文电码是2110,区位码是1948。
〔承〕字的UNICODE是U+627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5215,UTF-32:0000627F,UTF-8:E6 89 BF。
〔承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1315,属常用字。
〔承〕字反义词是启,异体字是拯、氶、𠄘、𢌼、𢪐、𢪻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005頁,第6字
同文書局本: 第419頁,第19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66頁,第14字
音《唐韻》:署陵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辰陵切,𡘋音丞。《說文》:奉也。《書・說命》:后克聖,臣不命其承。《詩・小雅》:承筐是將。
义又,受也。《禮・禮運》:是謂承天之祜。【疏】受天之福也。
义又,《增韻》:下載上也。《易・坤彖》:萬物資生,乃順承天。《尚書大傳》:庶人有石承。【註】屋柱下石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次也。《左傳・昭十三年》:同盟于平丘,子產爭承。【註】承貢賦之次也。
义又,繼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如松柏之茂,無不爾或承。【疏】新故相承,無彫落也。
义又,止也。《詩・魯頌》:則莫我敢承。【疏】無有於我敢禦止之者。
义又,通丞。《左傳・哀十八年》: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,請承。【註】承佐也。
义又,州名。漢牂柯郡地,宋置承州。
义又,姓。《後漢・承宮傳》〔註〕:承姓,衞大夫成叔承之後。
音又,《正韻》:時征切,音成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《集韻》:諸仍切,音蒸 —— 水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長沙國承陽縣。【註】承水出零陵永昌縣界,東流注湘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持陵切,音懲。《左傳・哀四年》:蔡昭侯如吳,諸大夫恐其又遷也,承。【註】承,蓋楚言。左傳》本文及杜預注作:〔左傳〕蔡昭侯將如吳・諸大夫恐其又遷也,承。公孫翩逐而射之,入於家人而卒。以兩矢門之,眾莫敢進。文之鍇後至,曰:如牆而進,多而殺二人。鍇執弓而先,翩射之,中肘,鍇遂殺之。故逐公孫辰而殺公孫姓、公孫旴。【注】承音懲,蓋楚言;旴即霍也">㊟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𡘋蒸上聲,與抍通。《列子・黃帝篇》:孔子觀於呂梁,見一丈夫游之,使弟子𡘋流而承之。【註】出溺爲承。直作拯。
音又,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昨亙切,音贈 —— 猶送也。《禮・文王世子》:賵賻承含,皆有正焉。【註】承讀爲贈,聲之誤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諸應切,音證 —— 縣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東海郡承縣。【註】應劭讀。
音又,叶辰羊切,音常。班固〈高祖泗水亭𥓓〉:休勳顯祚,永永無疆。於皇舊亭,苗嗣是承。
义《集韻》或作𢪻,又作氶。
注解
〔承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承〕字拼音是chéng,独体字,可拆字为氶、三。
〔承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跽跪着的人,下面象两只手。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。本义是捧着。
〔承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éng] ⑴ 在下面接受,托着⑵ 担当,应允⑶ 受到,蒙受⑷ 继续,接连⑸ 顺从,迎合⑹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署陵切頁碼第403頁,第2字續丁孫
承
異體𢪻、承、𢌼
奉也。受也。从手从卪从𠬞。
鉉注臣鉉等曰:謹節其事,承奉之義也,故从卪。
附注李孝定《甲骨文字集釋》:「契文象兩手捧一人之形,奉之義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視澄反頁碼第967頁,第1行,第2字述
奉也。受也。從手、卪、𠬞。
鍇注臣鍇曰:「卪,節也;上有節,下承奉之。《尚書・說命》曰:『敢不承受君之明德。』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署陵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2399頁,第4字許惟賢第1043頁,第1字
奉也。受也。
段注𠬞部曰:奉者,承也。是二篆爲轉注也。《𠬪部》曰:受者,相付也。凡言承受,承順,承繼,又《魯頌傳》曰承止也皆奉之訓也。凡言或承之羞,承之以劒皆相付之訓也。《左傳》曰:蔡大夫恐昭矦之又遷也。承。此叚承爲懲也。
从手卪𠬞。
段注合三字會意。署陵切。六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本訓奉,引申為受。《詩》[傳]:「承,止也。」乃懲之雙聲之轉。徵與止亦同音。
訓止者烝之借,烝與止對轉(之蒸對轉)。《易》「徵(止之借)忿窒欲」,又 「角徵羽」之徵,皆本音曾而讀止。
本訓奉,引申訓受。《詩》[傅]:「承,止也。」乃是懲之借,懲止雙聲,故徵與止亦同音。承从卪者,持卪也,古人重卪不肯放。
本訓奉,引申為受,訓止者,係懲之假。懲止雙聲,故徵亦音止。
白话解释
承,敬奉礼物授予,也表示恭敬地领受。字形采用“手、卪、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「丞」字從廾、從卩,會雙手奉承一人之狀。在六書屬於異文會意。金文、戰國文字同。篆文又加「手」形,隸書、楷書同篆文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承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95頁,第6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015頁,第7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63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29頁,第13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76頁,第23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752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960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924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545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16頁,第22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507頁,第5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206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807頁【補遺】第17801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60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49頁【崇文】第419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725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845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495頁,第5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651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1114頁,第3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