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字详情
彌
彌字概述
〔彌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mí、mǐ),部首是弓部,总笔画是17画。
〔彌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弓、爾”。
〔彌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弓,爾聲。本义是放鬆弓弦。
〔彌〕字仓颉码是NMFB,五笔是XGWQ86,XGWR98,四角号码是11227,郑码是YZOO。
〔彌〕字的UNICODE是U+5F4C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4396,UTF-32:00005F4C,UTF-8:E5 BD 8C。
〔彌〕字异体字是㣆、婗、弥、弭、镾、𢐶、𢑀、𨲼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下 部首:弓部
武英殿刻本: 第864頁,第9字
同文書局本: 第361頁,第1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05頁,第13字
音《廣韻》:武移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民𤰞切,𡘋音迷。《說文》:弛弓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徧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大祝》:彌祀社稷禱。【註】彌猶徧也。
义又,《類篇》:終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誕彌厥月。【傳】彌,終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益也。《論語》:仰之彌高,鑽之彌堅。
义又,《廣韻》:長也、久也。
义又,遠也。《左傳・哀二十三年》:以肥之得備彌甥也。【註】彌,遠也。
义又,祲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𦕑祲》:掌十煇之法,七曰彌。【註】彌者,白虹彌天也。
义又,彌縫,補闕也。《易・繫辭》:彌綸天地之道。【疏】彌,謂彌逢補合。《左傳・僖二十六年》:彌縫其闕。
义又,彌彌,猶稍稍也。《前漢・韋賢傳》:彌彌其失。
义又,彌龍,車飾。《史記・禮書》:彌龍所以養威也。【註】《索隱》曰:謂金飾衡軛爲龍。
义又,扞彌,國名。《前漢・西域傳》:扞彌國,今名寧彌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《三輔決錄》有新豐彌升。又,羌複姓,後秦將軍彌姐婆觸。
音又,《類篇》:綿批切,音迷 —— 嫛彌,嬰兒也。《禮・雜記》:中路嬰兒失其母焉。【註】嬰,猶嫛彌也。
音又,《韻會》:母婢切,彌上聲。《類篇》:止也。《韻會》:息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小祝》:彌災兵。《前漢・李廣傳》:彌節白檀。【註】彌節,少安之意。《韻會》:通作弭。
注解
〔彌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下,康熙部首是弓部。
〔彌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mí、mǐ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弓、爾。
〔彌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弓,爾聲。本义是放鬆弓弦。
〔彌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mí] ⑴ 放松弓弦。后作“㣆(瓕)”。《集韻•支韻》:“彌,《説文》:弛弓也。”⑵ 弓张满。《字彙•弓部》:“彌,弓張滿也。”⑶ 满;遍。《周禮•春官•大祝》:“國有大故天烖,彌祀社稷禱祠。”⑷ 久,长久。《廣雅•釋詁三》:“彌,久也。”⑸ 远。《左傳•哀公二十三年》:“以肥之得備彌甥也。”⑹ 广;大。《玉篇•弓部》:“彌,大也。”⑺ 尽;终极。《爾雅•釋言》:“彌,終也。”⑻ 深。《廣雅•釋詁三》:“彌,深也。”⑼ 缝合;补救。《廣雅•釋詁二》:“彌,縫也。”又“彌,合也。”⑽ 蹄甲不分明。《吕氏春秋•明理》:“馬有生角,雄鷄五足,有豕生而彌。”⑾ 益;更加。《廣韻•支韻》:“彌,益也。”⑿ 气贯日。《周禮•春官•𦕑祲》:“六曰瞢,七曰彌。”⒀ 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三》:“彌氏,姬姓。《史記》衛公孫彌牟,彌牟孫子瑕。以王父字為氏。”。⒁ 〔嫛彌〕婴儿貌。《集韻•齊韻》:“彌,嫛彌,嬰兒皃。”㈡ [m] ⑴ 通“弭”。止息;消除。《集韻•紙韻》:“彌,止也。通作弭。”⑵ 收敛。《淮南子•人間》:“狐之捕雉,必先卑體彌耳以待其來也。”⑶ 金饰衡轭之末。一说为车耳。《荀子•禮論》:“寢兕、持虎、蛟韅、絲末、彌龍,所以養威也。”⑷ 水盛貌。《集韻•紙韻》:“彌,水盛皃。”㈢ [ní] ⑴ 同“婗”。《集韻•齊韻》:“婗,《説文》:‘嫛也。’一曰啼聲。一曰婦人惡皃。或作彌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下反切武夷切頁碼第314頁,第5字續丁孫
镾
異體𨲼
久長也。从長𤕨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镾,今作彌,蓋用弓部之『㣆』代『镾』而又省『王』也。『彌』行而『镾』廢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八反切眠伊反頁碼第779頁,第6行,第2字述
久長也。從長爾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猶彌,爾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下反切武移切古音第十五、十六部頁碼第1811頁,第2字許惟賢第792頁,第2字
久長也。
段注镾今作彌。葢用《弓部》之㣆代镾而又省王也。彌行而镾廢矣。漢碑多作㣆,可證。镾之本義爲久長。其引伸之義曰大也,遠也,益也,深也,滿也,徧也,合也,縫也,竟也。其見於詩者。《大雅・生民》、《卷阿》傳皆曰:彌,終也。《周禮》小祝假爲敉。《史記・禮書》假爲𦗕。
从長。爾聲。
段注武移切。十五十六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今皆作彌,借《說文》㣆字為之,㣆,弛也。
久長也。彌長、彌甚=镾。
镾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620頁,第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784頁,第2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59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402頁,第14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376頁,第3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356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313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4666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002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45頁,第16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90頁,第1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228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9405頁【補遺】第17426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457頁,第5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814頁【崇文】第325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289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394頁,第8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八冊,第353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899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