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字概述
〔引〕字拼音是(yǐn),部首是弓部,总笔画是4画。
〔引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弓、丨”,五行属土。
〔引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弓丨。丨表示箭。箭在弦上,即将射发。本义是拉开弓。
〔引〕字仓颉码是NL,五笔是XHH,四角号码是12200,郑码是YZI,中文电码是1714,区位码是5093。
〔引〕字的UNICODE是U+5F15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4341,UTF-32:00005F15,UTF-8:E5 BC 95。
〔引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176,属常用字。
〔引〕字异体字是㧈、廴、靷、𢎢、𢏂、𢪉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下 部首:弓部
武英殿刻本: 第853頁,第7字
同文書局本: 第356頁,第8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00頁,第10字
音《唐韻》:余忍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以忍切,𡘋音蚓。《說文》:開弓也。徐鉉曰:象引弓之形。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》:維體防之,引之中參。
义又,《廣雅》:演也。《易・繫辭》:引而伸之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長也。〈釋訓〉:子子孫孫引無極也。《書・梓材》:引養引恬。
义又,相牽曰引。《禮・檀弓》:喪服,兄弟之子,猶子也,蓋引而進之也。【註】牽引進之,同于己子。《史記・秦始皇紀》:諸生轉相吿引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導也。《史記・韓長孺傳》:奉引墮車,蹇。【註】爲天子導引而墮車,跛。
义又,卻也。《禮・玉藻》:侍坐,則必退席;不退,則必引而去君之黨。【註】引,卻也。
义又,相薦達曰引。《史記・魏其侯傳》:兩人相爲引重。【註】相薦達爲聲勢。《後漢・張皓王龔傳論》:顯登者以貴塗易引。
义又,服氣法曰道引。《莊子・刻意篇》:道引之士,養形之人。《史記・留侯世家》:道引不食穀。
义又,治疾法有撟引。《史記・扁鵲傳》:鑱石撟引。【註】謂爲按摩之法,夭撟引身,如熊顧、鳥伸也。
义又,十丈爲引。《前漢・律歷志》:其法用竹爲引,高一分,廣六分,長十丈。引者,信也。【註】信讀曰伸,言其長。
音又,《廣韻》、《正韻》:羊晉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羊進切,𡘋蚓去聲。《集韻》:牽牛綍也。《禮・檀弓》:弔於葬者必執引。《疏》引,柩車索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一曰曲引。蔡邕《琴操》有〈思歸引〉。
注解
〔引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下,康熙部首是弓部。
〔引〕字拼音是yǐ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弓、丨。
〔引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弓丨。丨表示箭。箭在弦上,即将射发。本义是拉开弓。
〔引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ǐn] ⑴ 拉,伸⑵ 领,招来⑶ 拿来做证据、凭据或理由⑷ 退却⑸ 旧时长度单位,一引等于十丈。⑹ 古代柩车的绳索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余忍切頁碼第428頁,第5字續丁孫
引
開弓也。从弓、丨。
鉉注臣鉉等曰:象引弓之形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此引而上行之丨也,為會意。丨亦象矢形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从弓,以一小撇表示開弓。其後小撇逐漸分離,變成豎筆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四反切以矧反頁碼第1020頁,第2行,第2字述
開弓也。從弓丨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丨音袞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余忍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560頁,第6字許惟賢第1112頁,第9字
開弓也。
段注開下曰張也。是門可曰張。弓可曰開。相爲轉注也。施弦於弓曰張。鉤弦使滿,以竟矢之長亦曰張。是謂之引。凡延長之偁,開導之偁皆引申於此。《小雅・楚茨》、《大雅・召旻・毛傳》皆曰:引,長也。
从弓丨。
段注此引而上行之丨也。爲會意。丨亦象矢形。余忍切。十二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訓長之引當作廴。
訓長者=廴⊙。
訓長者係廴字。
白话解释
引,开弓。字形由“弓、丨”构成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作,從弓,「
」示張弓之義。金文二例承自甲骨文。戰國文字二例承自金文,後例變易作長撇。篆文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,變易為豎筆。隸書、楷書承自而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指事。有些學者以為甲骨文作
,隸定為「寅」,從「?」、從「弓」、從「矢」會意,示張弓發矢,而為「引」之古文。以「寅」借為紀日之名,故孳乳為「矤」,從弓、從矢會意,以別於借義之轉注字。「矤」借為況詞,而孳乳為「引」,從弓從丨(矢之省)(《文字析義》,P.441),可備一說。
引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847頁,第1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085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810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66頁,第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507頁,第21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876頁,第4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3152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6305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710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37頁,第20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543頁,第2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470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2511頁【補遺】第17888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334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113頁【崇文】第444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847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879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536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1062頁,第2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1186頁,第5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