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字详情
庆
庆字概述
〔庆〕字拼音是(qìng),部首是广部,总笔画是6画。
〔庆〕字是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“广、大”,五行属木。
〔庆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左边是个“文”字,中间有个心,表示心情诚恳;右边是一张鹿皮。合起来表示带着鹿皮,真诚地对人庆贺。小篆字形上面是鹿字省略一部分;中间是“心”字,表心意;下边是“攵”( suī脚),表示“往”。意思跟甲骨文相同。本义是祝贺;庆贺。
〔庆〕字仓颉码是IK,五笔是YDI86,ODI98,四角号码是00284,郑码是TGGD,中文电码是1987,区位码是3976。
〔庆〕字的UNICODE是U+5E8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4198,UTF-32:00005E86,UTF-8:E5 BA 86。
〔庆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515,属常用字。
〔庆〕字异体字是慶、𢙎、𢝑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上 部首:心部
武英殿刻本: 第955頁,第1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400頁,第1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45頁,第17字
音《唐韻》:丘竟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丘正切,𡘋卿去聲。《說文》:行賀人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宗伯》:以賀慶之禮,親異姓之國。【疏】謂侯國有喜可賀,王使大夫以物慶賀之也。又,秋官〈大行人〉:賀慶以贊諸侯之喜是也。
义又,善也。《書・呂𠛬》:一人有慶。【正義】天子有善事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則篤其慶。【毛傳】善也。【正義】福慶爲善事,故爲善也。
义又,休也。《禮・月令》:行慶施惠。【註】慶謂休其善也。休,美也。
义又,福也。《易・履卦》:大有慶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孝孫有慶。
义又,賜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是以有慶矣。【箋】謂有慶賜之榮也。
义又,發語詞。揚雄〈反離騷〉:慶天悴而喪榮。
义又,州名。隋立慶州。
义又,姓。《左傳》:齊慶封,晉慶鄭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丘京切,音卿。《易・大畜》五上兩爻〔傳〕:有慶也、道大行也。慶與行叶。又,〈睽卦〉四五兩爻〔傳〕:志行也、往有慶也。行與慶叶。班固〈白雉〉詩:容潔朗兮於淳精,發皓羽兮奮翹英;彰皇德兮侔周成,永延長兮膺天慶。慶與精英成叶,皆庚韻也。蓋慶乃卿字去聲,轉平聲卽卿也,故卿雲亦曰慶雲。近昆山顧氏未達音韻,乃曰《易經》慶字俱讀羌音,行字俱讀杭音,此偏論也,不知《易》自有叶羌字者,未可棄慶字本聲之卿音也。
音又,叶虛羊切,音羌 —— 亦福也。《易・坤卦》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」,叶下殃。《書・伊訓》「萬邦惟慶」,叶上祥。《詩・大雅》「則篤其慶」,叶下光又。〈小雅〉「孝孫有慶」,叶下彊。
义从心、从久。久者,行也。吉禮以鹿皮爲贄,从鹿省,會意。
注解
〔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上,康熙部首是心部。
〔慶〕字拼音是qìng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、乛、𢖻。
〔慶〕字造字法是會意。甲骨文字形,左邊是個“文”字,中間有個心,表示心情誠懇;右邊是一張鹿皮。合起來表示帶着鹿皮,真誠地對人慶賀。小篆字形上面是鹿字省略一部分;中間是“心”字,表心意;下邊是“攵”( suī腳),表示“往”。意思跟甲骨文相同。本义是祝賀;慶賀。
〔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ìng] ⑴ 祝賀⑵ 可祝賀的事⑶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丘竟切頁碼第351頁,第16字續丁孫
慶
行賀人也。从心从夊。吉禮以鹿皮爲贄,故从鹿省。
附注《秦公𣪘》:「高弘有慶。」按:「慶」字從鹿從文,郭沫若《金文叢考》謂即「慶」之正字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反切丘病反頁碼第853頁,第6行,第1字述
行賀人也。從心、夊。吉禮以鹿皮爲摯。
鍇注臣鍇曰:「夊,行也。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丘竟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016頁,第2字許惟賢第880頁,第6字
行賀人也。
段注賀下曰:以禮相奉慶也。是二篆爲轉注也。賀从貝。故云以以禮相奉慶。从夊。故云行賀人。
从心夊。
段注謂心所喜而行也。
从鹿省。
段注此三字今補。丘竟切。古音在十部。讀如羌。音轉讀如卿。
吉禮以鹿皮爲摯。
段注《士冠禮》、《聘禮》。儷皮。鄭注。兩鹿皮也。《鹿部》曰:禮麗皮納聘。葢鹿皮也。
故从鹿省。
段注此說从鹿省之意。
白话解释
庆,带礼前往向他人祝贺。字形用“心、夂”表义。嘉礼用鹿皮包装,所以字形采用省略了“比”的“鹿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、金文、戰國文字字形從心、從鹿,戰國文字或作從心、從夊,從鹿省。篆文字形從心、從夊,從鹿省。從心表示心意;從夊從鹿省,表示以鹿皮來賀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隸變作,楷定作慶,規範字作「庆」。
慶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692頁,第11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874頁,第8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666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450頁,第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17頁,第7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507頁,第4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565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106頁,第3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217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75頁,第3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435頁,第1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605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0332頁【補遺】第17575頁【補編】第14912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708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894頁【崇文】第357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449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791頁,第2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八冊,第978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983頁,第4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