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字详情

bìngㄅㄧㄥˋbīngㄅㄧㄥ
最常用字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

干部

6画

5

8画 (並)8画 (幷)10画 (竝)

上下结构

象形字

TT

UAE

80441

1629

1802

U 5E76

並 竝

UAJ

点、撇、横、横、撇、竖

并字概述

〔并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bìng、bīng),部首是干部,总笔画是6画

〔并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丷、开”,五行属水。

〔并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《说文》:“从二立。”金文字形,为二人并立之形。本义是并行,并列。

〔并〕字仓颉码是TT,五笔是UAJ,四角号码是80441,郑码是UAE,中文电码是1629,区位码是1802

〔并〕字的UNICODE是U+5E7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4182,UTF-32:00005E76,UTF-8:E5 B9 B6。

〔并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序号0531,属常用字

〔并〕字异体字是𠀤𢆙𥩵

汉字解释

1bìngㄅㄧㄥˋ

基本解释

合在一起。~拢。合~。兼~。
一齐,平排着。~驾齐驱。~重( zhòng )。~行( xíng )。
连词,表平列或进一层。~且。
用在否定词前,加强否定的语气,表不像预料的那样。~不容易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1.会意。《说文》:“从二立。”金文字形,为二人并立之形。本义:并行,并列。
2.同本义。
side by side;
並,併也。从二立,会意。今隶作並。 —— 《说文》並行。 —— 《仪礼·乡射礼》並立则乐。 —— 《礼记·儒行》俄而並乎尧舜。 —— 《荀子·儒效》並纽约用组。 —— 《礼记·玉藻》並驱从两肩兮,揖我谓我儇兮。 —— 《诗·齐风·还》並驾齐驱,而一毂统辐。 —— 《文心雕龙·附会》且夫尧、 舜、 桀、 纣千世而一出,是比肩并踵而生也。 —— 《韩非子·难势》
并列;并肩作战;并介(不论穷富,都能耿介于守。兼利天下叫并,孤介自守叫介);并夹(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);并封(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);并心(同心)
3.合并(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)。
amalgamate; combine;
并力西向。 —— 苏洵《六国论》遂以周瑜, 程普为左右督,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。 —— 《资治通鉴》并一而不二。 —— 《荀子·儒效》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。 —— 《汉书·艺文志》今野兽并角。 —— 《汉书·终军传》
兼并(容纳合并);并叠(收拢;拼凑);并坐(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);并兼(合并;并吞)
4.兼并;并吞。
annex;
秦初并天下。 ——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巨是凡人,偏在远郡,行将为人所并,岂足托乎! —— 《资治通鉴》魏并 中山。 —— 《战国策·中山策》
并火(即“拼伙”。同伙拼杀);并卷(兼并席卷)
5.具备。
have;
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,四者难并。 —— 谢灵运《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》
6.通“”,“”。排除。
get rid of;
至贵,爵国并焉。 —— 《庄子·天运》
7.相同。
be identical; same;
行与世异,心与欲并。 —— 嵇康《卜疑集》
副词
1.全,全都。
completely; entirely;
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。 ——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二人并有愧色。 ——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。 —— 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并然(完全);据我了解,事情并不是这样。
2.一起;一齐;同时。
at the same time; altogether;
陈胜佐之,并杀两尉。 —— 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刘备周瑜水陆并进。 —— 《资治通鉴》
并举;并日而食(两天只吃一天的饭);并存不悖(同时存在而不冲突)
连词
1.并且,连。
further more; besides;
杖至百,两股间浓血流离,并虫亦不能行捉矣。 —— 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。
2.和,以及。
and;
3.另见 bīng。

2bīngㄅㄧㄥ

基本解释

bīng ㄅㄧㄥˉ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1.古地名。并州。
Bing prefecture;
2.相传禹治洪水,分天下为九州。并州为九州之一,其地在今河北保定、正定和山西大同、太原一带。沿用为太原的别称。
3.汉置并州,其地在今内蒙古、山西(大部)、河北(一部)。东汉时并入冀州。三国魏复置。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。
并、 汾乔木,望秋先陨。 —— 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4.另见 bìng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上 部首:一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64頁,第10

同文書局本: 第78頁,第14

標點整理本: 第4頁,第13

集韻》:竝,隷作並。

注解

〔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上,康熙部首是一部

〔並〕字拼音是bì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䒑、业、;、丷、亚

〔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bìng] ⑴ 同“并”。
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下 部首:干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816頁,第5

同文書局本: 第340頁,第7

標點整理本: 第283頁,第6

唐韻》:府盈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𤰞盈切;《正韻》:補明切,𡘋餠平聲。說文》本作[⿱从幵]。从二人,幵聲。一曰从持二干爲[⿱从幵]。隷作幷,相从也。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・輿人爲車》:凡居材,大與小無幷。【註】幷謂偏邪相就也。

又,《廣韻》:幷,合也。謝靈運〈初去郡〉詩:廬園當巖栖,𤰞位代躬耕;顧己雖自許,心跡猶未幷。

又,《玉篇》:幷,兼也。同「也」。

又,州名。書・舜典》:肇有十二州。【註】舜分冀州爲幽州,幷州。廣韻》:春秋時爲晉國,後屬趙,秦爲太原郡,魏復置幷州。韻會》:唐爲太原府。

又,姓。廣韻》:出《姓苑》。萬姓統譜》:幷韶有文藻,吏部以幷姓無先賢,下其選格。
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𤰞正切;《正韻》:陂病切,𡘋餅去聲。廣韻》:幷,專也。禮・檀弓》:趙文子曰:陽處父行幷植於國。【註】幷,猶專也。謂剛而專己。【釋文】幷,必正反。

又,與併同。集韻》:倂,或省作幷。賈誼〈過秦論〉:幷吞八荒。謝靈運〈擬鄴中詩序〉:天下良辰,美景,賞心,樂事,四者難幷。

又,《韻會》與偋通。莊子・天運篇》:至貴國爵幷焉。【註】幷,棄除也。

又,叶𤰞陽切,音旁。張籍〈祭韓愈〉詩:偶有賈秀士,來兹亦同幷;移船入南溪,東西縱篙桹。

卷目:考證・寅集下 部首:干部

愛日堂藏本: 第205頁,第3

同文書局本: 第1646頁,第37

《書・舜典》肇有十二州。

謹照原文有十改十有。

注解

〔幷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下,康熙部首是干部

〔幷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bìng、bīng,左右结构。

〔幷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bìng] ⑴ 同“并”。 [bīng] ⑴ 同“并”。
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下 部首:立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081頁,第22

同文書局本: 第870頁,第39

標點整理本: 第833頁,第33

廣韻》:蒲迥切;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部迥切,𡘋音倂。類篇》:倂也、比也、皆也、偕也。書・立政》:以竝受此丕丕基。詩・齊風》:竝驅從兩肩兮。禮・禮運》:聖人參於天地,竝於鬼神。

又,《類篇》:蒲浪切,傍去聲 —— 近也。晉書・百官志》:侍中、中常侍得入禁中,散騎竝乘輿車。

又,連也。史記・大宛傳》:竝南山。前漢・郊祀志》:北竝勃海。

又,《類篇》:部滿切,讀如伴。前漢・地理志》:牂柯郡屬縣。【註】竝,音伴。

亦作並。

注解

〔竝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下,康熙部首是立部

〔竝〕字拼音是bì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立、立

〔竝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bìng] ⑴ 同“并”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八上反切府盈切頁碼267頁,第12

𰏤

異體𢆙、幷、并

𰏤相從也。从从幵聲。一曰从持二爲幷。

附注按:甲骨文「并」字從从,從二,或從一,像兩人相並形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五反切比令反頁碼686頁,第1行,第2

𰏤相從也。從从幵聲。一曰從持二爲并。

鍇注臣鍇按:《尚書》曰:「啓籥見書乃并是吉相,从皆吉也。」一曰所云聲兼字意也。此會意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八上反切府盈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1541頁,第3許惟賢676頁,第4

𰏤相从也。

段注从舊作從。今正。合也。兼也。

从从。幵聲。

段注府盈切。十一部。

一曰从持二干爲𢆙

段注干舊奪。今依《韵會》本補。上言形聲。此言會意。干,《經典》用爲竿。如孑孑干旄是也。二人持二竿。是人持一竿。幷合之意。或曰:當出󰗋篆。解云:󰷹或从人。人持二干爲𠇋。人持二干爲𠇋者,猶又持二禾爲兼也。俗幷字之所本也。漢隷作幷。

并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526頁,第8字
2陳昌治本第675頁,第3字
3黃侃手批第513頁
4說文校箋第344頁,第3字
5說文考正第324頁,第10字
6說文今釋第1175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2003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4130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736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209頁,第7字
11標注說文第336頁,第6字
12說文注箋第2778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8273頁【補遺】第17239頁
14通訓定聲第3458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710頁【崇文】第2837頁
16說文句讀第1101頁
17說文新證第650頁,第1字
18古字詁林第七冊,第480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789頁,第3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