嗣字详情
嗣
嗣字概述
〔嗣〕字拼音是(sì),部首是口部,总笔画是13画。
〔嗣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口、𠕁、司”,五行属金。
〔嗣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册,从口,司声。册,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。口,下令。甲骨文从大,从子,从册,会意。大子,即嫡长子。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长子。
〔嗣〕字仓颉码是RBSMR,五笔是KMAK,四角号码是67220,郑码是JLAJ,中文电码是0843,区位码是4335。
〔嗣〕字的UNICODE是U+55E3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987,UTF-32:000055E3,UTF-8:E5 97 A3。
〔嗣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序号5466。
〔嗣〕字异体字是司、孠、𠻸、𢩚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武英殿刻本: 第471頁,第7字
同文書局本: 第203頁,第30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31頁,第29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祥吏切,音飼。《說文》:諸侯嗣國也。从冊从口,司聲。【註】徐鍇曰:冊必於廟史,讀其𠕁,故从口。《玉篇》:嗣,續也、繼也。《書・舜典》:舜讓于德,弗嗣。〈大禹謨〉:罰弗及嗣。
义又,《詩・鄭風》:縱我不往,子寧不嗣音。【傳】嗣,習也。【疏】學習音樂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《風俗通》云:衞嗣君後。
音又,叶音祚。《前漢・敘傳》:孝武六子,昭齊無嗣,燕刺謀逆,廣陵祝詛。【註】師古曰:嗣合韻音祚。
注解
〔嗣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嗣〕字拼音是s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、司。
〔嗣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册,从口,司声。册,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。口,下令。甲骨文从大,从子,从册,会意。大子,即嫡长子。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长子。
〔嗣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ì] ⑴ 接续,继承⑵ 子孙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祥吏切頁碼第64頁,第4字續丁孫
嗣
諸矦嗣國也。从𠕁从口,司聲。
鉉注徐鍇曰:「冊必於廟。史讀其冊,故从口。」
孠
古文嗣从子。
附注徐鍇繫傳:「《尚書》祝冊,謂冊必於廟,史讀其冊也,故从口,此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辭笥反頁碼第182頁,第4行,第2字述
諸侯嗣國也。從冊、口,司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尚書》祝冊謂,冊必於廟史讀其冊也,故從口。此會意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182頁,第5行,第1字述
古文嗣從子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祥吏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341頁,第2字許惟賢第153頁,第2字
諸侯嗣國也。
段注引伸爲凡繼嗣之偁。
从𠕋口。
段注小徐曰:𠕋必於廟。史讀其𠕋。故从口。按當是从囗,音圍。囗者,國象也。故曰諸侯嗣國。
司聲。
段注祥吏切。一部。
古文嗣。从子。
白话解释
嗣,诸侯嗣国。字形采用“冊、口”会义,“司”是声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從大、從子、從冊。從大,指君王;從子,指受冊封的人;從冊,指冊封的文告。表示受君王冊封為諸侯。金文字形從冊、司聲。從冊,指冊封的文告;從司,指管理者,指受君王冊封為管理封地的諸侯。金文或從冊、從口,司聲。從口應是從囗,表示冊封的封地。篆文、隸書、楷書字形承金文而來。《說文》古文從子、司聲。從子,強調受冊封的人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嗣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126頁,第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84頁,第6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150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88頁,第9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83頁,第8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290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496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1206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434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52頁,第2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89頁,第5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664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2813頁【補遺】第16406頁【補編】第14880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661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83頁【崇文】第72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253頁 |
| 17 | 古字詁林 | 第二冊,第639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釋要 | 第236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