剩字详情

shèngㄕㄥˋ
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

刂部

12画

10

11画 (剩)

左右结构

形声字

HPLN

MFRK

22900

0476

4203

U 5269

TUXJ

撇、横、竖、竖、横、提、撇、竖弯钩、撇、点、竖、竖钩

剩字概述

〔剩〕字拼音是(shèng),部首是刂部,总笔画是12画

〔剩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乗、刂”或“乘、刂”,五行属金。

〔剩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刀,乘声。本义是剩余;余下。

〔剩〕字仓颉码是HPLN,五笔是TUXJ,四角号码是22900,郑码是MFRK,中文电码是0476,区位码是4203

〔剩〕字的UNICODE是U+5269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097,UTF-32:00005269,UTF-8:E5 89 A9。

〔剩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序号2675,属常用字

〔剩〕字异体字是𠟇

汉字解释

shèngㄕㄥˋ

基本解释

多余,余留下来的。~余。~菜。~货。~勇(余勇,如“宜将~~追穷寇”)。~水残山。所~无几。就~他一个人。

详细解释

形容词
1.形声。从刀,乘声。本义:剩余;余下。
2.同本义。
be left(over); remanant; surplus;
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,止有剩骨。 —— 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使野无闲田,民无剩力。 —— 清· 洪亮吉《治平篇》
剩员(多余的人员);剩语(多余的话);剩货。
3.多。
too much;
且容侬,多种竹,剩栽梅。 —— 宋· 方岳《最高楼》
副词
1.表示程度,相当于“”、“更加”。
more;
剩,盖也。 —— 《字汇》
2.表示无条件限制,相当于“尽管”。
though;
老去风情应不到,凭君剩把芳尊倒。 —— 宋· 欧阳修《蝶恋花》
动词
1.余留下来 be left 所剩无几;给你剩多少?
2.阉割。
castrate;
拟供厨者宜剩之。剩法,生十余日,用布裹齿脉碎之。 —— 《齐民要术》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刀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28頁,第13

同文書局本: 第142頁,第4

標點整理本: 第69頁,第36

唐韻》:食證切,音乘 —— 長也。玉篇》:不啻也。高適〈贈杜二拾遺〉詩:聽法還應難,尋經剩欲翻。

注解

〔剩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刀部

〔剩〕字拼音是shè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乘、刂

〔剩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刀,乘声。本义是剩余;余下。

〔剩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shèng] ⑴ 多余,余留下来的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“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六下反切以證切頁碼204頁,第19

𦫂

異體𧷽、賸

𦫂物相增加也。从貝𦩎聲。一曰送也,副也。

附注徐鍇繫傳:「今鄙俗謂物餘為賸。古者一國嫁女,二國往媵之。媵之言送也,副貳也,義出于此也。」潘祖蔭《攀古樓彝器款識・季良父簠》:「《說文》無媵字,古蓋本作賸。其从女作媵者,孳字耳。或从人作𠊶,又益孳矣。」按:容庚曰:「今經典作媵,《說文》所無。金文作賸,或省作朕,或假作塍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二反切以證反頁碼522頁,第5行,第1

𦫂物相増加也。從貝朕聲。一曰送也,副也。

鍇注臣鍇曰:「今鄙俗謂物餘爲賸。古者一國嫁女,二國往媵之。媵之言送也,副貮也,義出于此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六下反切以證切古音第六部頁碼1119頁,第2許惟賢494頁,第2

𦫂物相增加也。

段注賸增曡韵。以物相益曰賸。字之本義也。今義訓爲贅疣。與古義小異,而實古義之引伸也。改其字作剩而形異矣。

从貝。𦩎聲。

段注以證切。六部。

一曰送也。副也。

段注《人部》曰:㑞,送也。賸訓送,則與㑞音義皆同。副,貳也。貳,副益也。訓送,訓副皆與增加義近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物相增加曰賸,引申物有餘亦曰賸。

物相增加有餘。

賸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403頁,第3字
2陳昌治本第516頁,第8字
3黃侃手批第401頁
4說文校箋第258頁,第14字
5說文考正第250頁,第17字
6說文今釋第892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1550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3342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1320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159頁,第1字
11標注說文第255頁,第12字
12說文注箋第2056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6479頁【補遺】第16951頁
14通訓定聲第267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538頁【崇文】第2149頁
16說文句讀第820頁
17章授筆記第270頁,第9字
18古字詁林第六冊,第184頁,第2字
19古字釋要第622頁,第5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