兹字详情
兹
兹字概述
〔兹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zī、cí),部首是丷部,总笔画是9画。
〔兹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丷、𫠩”或“䒑、𢆶”,五行属金。
〔兹〕字仓颉码是TVII,五笔是UXXU,四角号码是80732,郑码是UAZZ,中文电码是5417,区位码是5540。
〔兹〕字的UNICODE是U+5179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0857,UTF-32:00005179,UTF-8:E5 85 B9。
〔兹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1653。
〔兹〕字异体字是茊、茲、𠧦、𦱳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上 部首:玄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734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725頁,第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677頁,第3字
音《廣韻》:子之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津之切;《正韻》:津私切,𡘋音孜。《說文》:黑也。《玉篇》:濁也、黑也。或作
、滋。《左傳・哀八年》:何故使吾水滋。【註】滋,本又作玆,子絲反,《字林》云黑也。
义又,姓。《左傳・定十年》:孔子使玆無還揖對。
义又,《說文》〔徐鍇註〕:借爲玆此字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此也。《書・大禹謨》:念玆在玆。〇【按】《爾雅》、《尚書》本作玆。《正字通》仍《韻會》之譌,攺入茲字註,反駁从𤣥之非,誤;又引孫氏說,今年亦曰今玆,从艸木玆生紀也,尤鑿。
义又,神名。《山海經》:西海陼中有神,人面鳥身,珥兩靑蛇,踐兩赤蛇,名曰弇玆。
音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瑚涓切,音懸 —— 黑也。《左傳・哀八年》〔釋文〕:玆,音𤣥。〇【按】茲、玆二字,音同義別。从𤣥者,子之、瑚涓二切,訓黑也、此也、姓也;从艸者,子之、牆之二切,訓艸木多益也、蓐也,國名。今各韻書互相蒙混,如《廣韻》、《韻會》玆字訓國名,《集韻》玆字訓蓐也,《韻會》、《字彙》、《正字通》玆字訓此也,非當時編輯之譌,卽後人刊刻之誤。《正韻》有玆無茲,合玆、茲二字訓義爲一,尤爲疎漏。今从《說文》幷各書重爲訂正。
注解
〔玆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上,康熙部首是玄部。
〔玆〕字拼音是z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玄、玄。
〔玆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ī] ⑴ 黑,污浊:“何故使吾水~(今本作‘滋’)?”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上 部首:艸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463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028頁,第29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96頁,第24字
音《唐韻》:子之切;《集韻》:津之切,𡘋音孜。《說文》:草木多益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此也。《書・大禹謨》:念茲在茲。
义又,蓐席也。《爾雅・釋器》:蓐謂之茲。《公羊傳・桓十六年》:屬負茲舍,不卽罪爾。【註】諸侯有疾稱負茲。
义又,《史記・周本紀》:康叔封布茲。徐廣曰:茲,藉草之名。
义又,《通志・氏族略》:宋茲成,墊江人。
义又,通滋。《前漢・五行志》:賦歛茲重。揚子《太𤣥經》:天不之茲。
义又,《荀子・正論篇》:琅玕龍茲。【註】與髭同。
音又,《篇海》:音慈 —— 龜茲,國名。
注解
〔茲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。
〔茲〕字拼音是zī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𢆶。
〔茲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ī] ⑴ 草木滋盛。⑵ 年。⑶ 今,現在。⑷ 代詞。表示指示。 ①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 ②相當於“這樣”。⑸ 副詞。表示程度,相當於“愈益”、“更加”。後作“滋”。⑹ 語氣詞。相當於“哉”。⑺ 蓐,草席。⑻ 姓。㈡ [cí] ⑴ 〔龜茲〕見“龜( qiū )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子之切頁碼第25頁,第26字續丁孫
茲
異體兹
艸木多益。从艸,絲省聲。
附注按:徐鍇繫傳作「絲省聲」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『茲』、『玆』應該是同一個字的異寫,都是『𢆶』的分化字。甲骨文、金文無『玆』,只作原形𢆶,多用為指示代詞。戰國文字在𢆶的上部加橫筆(或U筆),作為分化符號,因此分出『玆』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反切則私反頁碼第94頁,第3行,第1字述
艸木多益。從艸,絲省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此草木之茲盛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子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54頁,第1字許惟賢第67頁,第2字
艸木多益。
段注《詩・小雅》。兄也永歎。毛曰:兄,茲也。戴先生毛鄭〈詩〉考正曰:茲今通用滋。《說文》茲字說云:艸木多益。滋字說云:益也。韋注《國語》云:兄,益也。詩之辭意言不能如兄弟相救,空滋之長歎而已。按《大雅》職兄斯引傳亦云兄,茲也。
从艸。絲省聲。
段注絲宋本作茲。非也。兹從二玄。音玄。字或作滋。茲從絲省聲。《韵會》作𢆶聲。𢆶者,古文絲字。滋孶鷀皆茲聲。子之切。一部。《經典》茲,此也。唐石經皆誤作茲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引申為凡多益之字。稔、年皆禾一熟。茲,益也。今兹,兹,年;年,益多,故曰今兹。又引申為今字。
草木多益也,引申為凡多益之稱。今兹者,今年也,自去年言之又多一年也,故曰今兹。由上義又引申為今之義。古人以年、稔之禾熟為年,兹亦同,[兹]訓「此」者,由今兹引申。
草木多益也,引申為凡多益之稱。今兹即今年,自去年言之又多一年也。又引申為今字。
字形解说
字早見於甲骨文,從二絲。卜辭借為代詞,此也。《廣雅‧釋言》:「茲,今也。」金文字形承甲文,用例亦作「此」,如〈?尊〉的「肆文王受茲大命」。戰國文字有增從艸。《說文》:「茲,艸木多益。从艸,絲省聲。」段注:「今通作滋。」隸、楷字形均承楚簡文字。
茲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48頁,第4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78頁,第9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6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35頁,第2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9頁,第9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04頁,第5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99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492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60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0頁,第2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4頁,第6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90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736頁【補遺】第16239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664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87頁【崇文】第34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04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44頁,第3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一冊,第486頁,第4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82頁,第8字 |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子之切頁碼第125頁,第2字續丁孫
玆
異體兹
黑也。从二玄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何故使吾水兹?」
附注吳玉縉引經考:「今經典玆黑、茲生字皆用茲,玆、茲混用莫辨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、金文無『玆』,只作原形𢆶,多用為指示代詞。戰國文字在𢆶的上部加橫筆(或U筆),作為分化符號,因此分出『玆』字。《說文》釋為『从二玄』,恐非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八反切則欺反頁碼第323頁,第4行,第2字述
黒也。從二玄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何故使吾水玆。」
鍇注臣鍇曰:「借爲玆,此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子之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635頁,第3字許惟賢第284頁,第8字
黑也。从二玄。
段注胡㳙切。十二部。今本子之切。非也。按《左傳》。何故使吾水玆。《釋文》曰:玆音玄。此相傳古音。在十二部也。又曰:本亦作滋。子絲反。此俗加水作滋。因誤認爲滋益字而入之之韵也。《艸部》茲從省聲。凡《水部》之滋,《子部》之孶,《鳥部》之鷀皆以茲爲聲。而玆滋字衹當音懸。不當音孜。《廣韵》七之作滋。一先作滋。音義各不同爲是也。且訓此之茲本假借從艸之茲。而不當用二玄之玆。蔡邕石經見於𣜩釋,漢𣜩字原者,尚書茲字五見。皆從艸。則唐石經皆作玆者非矣。今本《說文》滋孶鷀篆體皆誤從玆。
《春秋傳》曰:何故使吾水玆。
段注見《左傳》哀八年。《釋文》曰:兹音玄。本亦作滋。子絲反。濁也。《字林》云:黑也。按宋本如是。今本玆滋互易。非也。且本亦作滋。則仍胡㳙切。不同《水部》滋水字子絲反也。陸氏誤合二字爲一。
玆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246頁,第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330頁,第2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25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63頁,第6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55頁,第7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553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954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2253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802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98頁,第6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60頁,第4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236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4334頁【補遺】第16648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380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329頁【崇文】第131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480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322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四冊,第327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412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