𩌘字详情

𭗱

𩌘

ㄊㄚˋ

革部

19画

10

17画 (撻)

左右结构

TJQKD

EECM

U 29318

AFDT

𩌘字概述

𩌘〕字拼音是(tà),部首是革部,总笔画是19画

𩌘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革、秦”。

𩌘〕字仓颉码是TJQKD,五笔是AFDT,郑码是EECM

𩌘〕字的UNICODE是U+29318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68728,UTF-32:00029318,UTF-8:F0 A9 8C 98。

𩌘〕字异体字是

汉字解释

基本释义

𩌘

同“”。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“𩌘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089頁,第18

同文書局本: 第457頁,第17

標點整理本: 第404頁,第23

唐韻》、《集韻𡘋他達切,音闥 —— 打也、抶也。書・益稷》:撻以記之。又,〈說命〉:若撻于市。周禮・地官・閭胥》:凡事,掌其比,觵撻罰之事。【註】撻,扑也。【疏】有失禮,輕者以觵酒罰之,重者以楚撻之。儀禮・鄕飲酒禮》:罰不敬,撻其背。

又,疾也。詩・商頌》:撻彼殷武。【疏】撻是速疾之意。【釋文】《韓詩》云達也。

又,弣側矢道也,以韋爲之。儀禮・士喪禮》:設依撻焉。【註】今文撻爲銛。

又,崔豹《古今注》:蛺蝶,江東呼爲撻末。

本从𨔶集韻》或作𢺂

注解

〔撻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

〔撻〕字拼音是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達

〔撻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tà] ⑴ 见“挞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