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字概述
〔女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nǚ、rǔ),部首是女部,总笔画是3画,是独体字。
〔女〕字是独体字,五行属火。
〔女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。本义是女性, 女人,与“男”相对。
〔女〕字仓颉码是V,五笔是VVVV,四角号码是40400,郑码是ZM,中文电码是1166,区位码是3714。
〔女〕字的UNICODE是U+5973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2899,UTF-32:00005973,UTF-8:E5 A5 B3。
〔女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067,属常用字。
〔女〕字反义词是儿、子、母、父、男,异体字是汝、女、𠨰、𡚬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下 部首:女部
武英殿刻本: 第601頁,第4字
同文書局本: 第254頁,第22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90頁,第58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正韻》:尼呂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碾與切,𡘋茹上聲。《博雅》:女,如也,言如男子之敎;人之陽曰男,隂曰女。《易・繫辭》:坤道成女。《詩・小雅》:乃生女子,載寢之地,載衣之裼,載弄之瓦。《禮・內則》:女子生,設帨於門右。《淮南子・地形訓》:土地各以類生,澤氣生女。
义又,已嫁曰婦、未字曰女。《禮・曾子問》:嫁女之家,三夜不息燭,思相離也。
义又,星名。須女四星,主布帛,爲珍寶藏,一名婺女,十二月,旦在北;二月,旦中。又,織女三星,天女也,主苽果絲帛,𡘋見《星經》。
义又,水名。《山海經》:嶧臯之山,其水出焉,東流注于激女之水。
义又,𤣥女,九天妃也。黃帝與蚩尤戰,不勝,歸太山,遇一婦人曰:吾所謂𤣥女者。見《𤣥女戰法》。
义又,金女,西王母也,厥姓緱氏。見《集仙錄》。
义又,靑女,霜神也。至秋三月,地氣下藏,靑女乃出,以降霜雪。見《淮南子・天文訓》。
义又,奼女,丹汞也。河上奼女,得火則飛。見《參同契》。
义又,國名。女子國,在巫咸北。《郭璞・圖贊》:女子之國,浴于黃水,乃媷乃字,生男則死。又,東女國,女主號賔就。見《唐書・西域傳》。又,扶桑東千里有女國,其人容貌端正,身體有毛。見《通考》。
义又,姓。湯賢臣女鳩、女房,漢賢良女敦,晉大夫女叔寬。
义又,梵言阿摩,此言女、言母;蘇弗室利,此言善女。
义又,鸚䳇名雪衣女。見《漢武外傳》。鵲名神女。見《古今注》。蜆名縊女。見《爾雅・釋蟲》。螟蛉名戎女。見《毛詩註疏》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忍與切 —— 同「汝」,對我之稱。
音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尼據切,茹去聲 —— 以女妻人曰女。《書・堯典》:女于時。
注解
〔女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下,康熙部首是女部。
〔女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nǚ、rǔ,独体字。
〔女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。本义是女性, 女人,与“男”相对。
〔女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nǚ] ⑴ 女性,与“男”相对。古代以未婚的为“女”,已婚的为“妇”。现通称“妇女”⑵ 以女儿作为人的妻(旧读nǜ)。⑶ 星名,二十八宿之一。亦称“婺女”、“须女”。㈡ [rǔ] ⑴ 古同“汝”,你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尼呂切頁碼第411頁,第1字續丁孫
女
異體𠨰
婦人也。象形。王育說。凡女之屬皆从女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象女子跪坐斂手之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四反切尼舉反頁碼第983頁,第6行,第1字述
婦人也。象形。凡女之屬,皆從女。王育說。
鍇注臣鍇曰:「通論詳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尼呂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445頁,第1字許惟賢第1064頁,第1字
婦人也。
段注男,丈夫也。女,婦人也。立文相對。《喪服經》每以丈夫婦人連文。渾言之女亦婦人。析言之適人乃言婦人也。《左傳》曰:君子謂宋共姬女而不婦。女待人。婦義事也。此可以知女道婦道之有不同者矣。言女子者對男子而言。子皆美偁也。曰女子子者,系父母而言也。《集韵》曰:吳人謂女爲娪。牛居切。靑州呼女曰娪。五故切。楚人謂女曰女。奴解切。皆方語也。
象形。王育說。
段注不得其居六書何等,而惟王育說是象形也。葢象其揜斂自守之狀。尼呂切。五部。小徐王育說三字在从女下。
凡女之屬皆从女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混言,則已嫁末稼皆曰婦人;分言之,已嫁曰婦,未嫁曰女。
白话解释
女,妇人。像妇人之形。这是王育的说法。所有与女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女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,像女子整飭衣襟、跪拜行禮的樣子,屬象形。金文一、二例,承自甲文,僅頭上增一髮簪,不影響其音、義,第三例則稍失其形。戰國文字應承自金文第三例,益失其形。篆文
最肖甲文之形。字經隸書,形變作
,失形尤多,而楷書沿之以定體,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女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811頁,第1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039頁,第1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77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41頁,第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85頁,第10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790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3019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6051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596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22頁,第21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519頁,第1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289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2007頁【補遺】第17829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702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68頁【崇文】第426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763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848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511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731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1131頁,第7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