句字概述
〔句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jù、gōu),部首是口部,总笔画是5画。
〔句〕字是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“勹、口”,五行属木。
〔句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口。正当读今言钩,俗作勾。本义是弯曲。
〔句〕字仓颉码是PR,五笔是QKD,四角号码是27620,郑码是RYJ,中文电码是0658,区位码是3068。
〔句〕字的UNICODE是U+53E5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477,UTF-32:000053E5,UTF-8:E5 8F A5。
〔句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288,属常用字。
〔句〕字异体字是勾、絇、鈎、鉤、句、𠯶、𤖮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98頁,第6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71頁,第1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9頁,第7字
音《唐韻》:九遇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俱遇切,𡘋音屨。《玉篇》:止也,言語章句也。《類篇》:詞絕也。《詩・關雎》〔疏〕:句古謂之言。秦漢以來,衆儒各爲訓詁,乃有句稱。句必聮字,而言句者,局也。聮字分疆,所以局言者也。
义又,僂句,地名,龜所出也。《左傳・昭二十五年》:初,臧昭伯如晉,臧會竊其寶龜僂句。
音又,《禮・樂記》:句中鉤。【疏】謂大屈也。言音聲大屈曲,感動人心,如中當於鉤也。又,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・廬人》:句兵欲無彈。【註】句兵,戈戟屬。【釋文】句,俱具反。又音鉤。
义又,《史記・叔孫通傳》:臚句。【註】上傳語吿下爲臚,下吿上爲句。
义又,高句驪,遼東國名。漢爲縣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元菟郡高句驪。又句容,縣名。〈地理志〉:丹陽郡,句容縣。
音又,《廣韻》:古𠋫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居𠋫切,𡘋音遘。《廣韻》:句當。《宋史・曹彬傳》:江南句當公事回。
义又,姓。《華陽國志》:王平,句扶,張翼,廖化𡘋爲將。時人曰:前有王句,後有張廖。
义又,《類篇》:拘也。
义又,與彀同。《詩・大雅》:敦弓既句。【釋文】句,《說文》作彀。張弓曰彀。
音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:古侯切;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居侯切,𡘋音溝 —— 俗作勾。《說文》:曲也。《禮・月令》:句者畢出。《左傳・哀十七年》:越子爲左右句卒。【註】鉤伍相著,別爲左右屯。《前漢・趙充國傳》:入鮮水北句廉上。【註】句廉,渭水岸曲而有廉稜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亦作區。《禮・樂記》:區萌達。【註】屈生曰區。【釋文】區音勾,古侯反。
义又,句芒,春神。《禮・月令》:其神句芒。
义又,句龍,社神。《左傳・昭二十九年》:共工氏有子,曰句龍,爲后土。
义又,句繹,邾地。《春秋・哀二年》:盟于句繹。又句瀆,齊地。《左傳・襄十九年》:執公子牙于句瀆之丘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濟隂郡,句陽縣。【註】《左傳》句瀆之丘也。
音又,寃句,句章,𡘋縣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會稽郡,句章縣。濟隂郡,寃句縣。【註】師古曰:句音鉤。
义又,句吳。《史記・吳世家》:自號句吳。【註】吳言句者,發聲也。猶言于越耳。
义又,《五音集韻》:亦姓。《史記・仲尼弟子傳》:句井疆。【註】《正義》曰:句作勾。
音又,《廣韻》:其俱切;《集韻》:權俱切,𡘋音衢 —— 須句,地名。《春秋・文七年》:公伐邾,取須句。【音義】句,其俱反。
音又,句町,縣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牂牁郡,句町縣。【註】師古曰:音劬挺。
义又,《字彙補》與絇同,履頭飾也。《周禮・天官・屨人》:靑句。【註】句當爲絇。《前漢・王莽傳》:句履。【註】師古曰:其形岐頭。
音又,《集韻》:恭于切,音俱 —— 本作拘,或作佝,𢳉止也。又,《史記・孝文紀》:故楚相蘇意爲將軍,軍句注。【註】應劭曰:山險名也。《索隱》曰:句音俱,包愷音鉤。
音又,與矩同,方也。《莊子・田子方》:履句履者知地形。陸德明《音義》:句音矩。徐云:其俱反。李云:方也。
音又,古有切,音九。《淮南子・地形訓》:自東北至西北方,有岐踵民,句癭民。【註】句,讀若九。
义《說文》本作𠯶。
卷目:考證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愛日堂藏本: 第87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40頁,第35字
《史記・仲尼弟子傳》句井疆。〔註〕正義曰,句作勾。
謹照原文勾改釣。
注解
〔句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句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jù、gōu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勹、口。
〔句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口。正当读今言钩,俗作勾。本义是弯曲。
〔句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ù] ⑴ 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⑵ 〔~读( dòu )〕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“句”或“读”。⑶ 量词,用于语言㈡ [gōu] ⑴ 〔高~骊〕古国名,即“高丽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古矦切、九遇切頁碼第67頁,第8字續丁孫
句
異體𠯶、句
曲也。从口𠃚聲。凡句之屬皆从句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古音總如鉤。後人句曲音鉤,章句音屨。又改句曲字為勾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『丩』字表示糾纏繚繞之義,『句』字从『丩』,『口』形為分化符號,應該也是表示糾纏繚繞一類的意義。何琳儀《戰典》以為从丩、口聲,也說得通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梗尤反頁碼第189頁,第7行,第1字述
曲也。從口丩聲。凡句之屬,皆從句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九遇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349頁,第7字許惟賢第157頁,第9字
曲也。
段注凡曲折之物。侈爲倨,斂爲句。《考工記》多言倨句。《樂記》言倨中矩,句中鉤。《淮南子》說獸言句爪倨身。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謂山川紆曲。如句容,句章,句餘,高句驪皆是也。凡《章句》之句亦取稽畱可鉤乙之意。古音總如鉤。後人句曲音鉤。《章句》音屨。又改句曲字爲勾。此淺俗分別。不可與道古也。
从口。丩聲。
段注古矦切。古音也。四部。又九遇切。今音也。
凡句之屬皆从句。
白话解释
句,弯曲。字形采用“口”作边旁,“丩”作声旁。所有与句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句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,中像鉤環,二側像鉤帶(《轉注釋義》,P.12),屬象形。金文作
,鉤帶上移,脫離鉤環,稍失其形。戰國文字作
,承自金文之形,將鉤帶相連。篆文
承於戰國文字之
,《說文》誤以鉤帶為「丩」字,且以之為聲符。字經隸書,體變作
,楷書沿之以定體,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句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133頁,第7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90頁,第6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155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91頁,第3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86頁,第1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297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511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1228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445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54頁,第8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91頁,第7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681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2858頁【補遺】第16416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395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87頁【崇文】第74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260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152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二冊,第674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241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