遺字详情

ㄧˊ

辶部

15画

12

19画 (遺)

半包围结构

YLMC

WJAL

35308

U 907A

KHGP

竖、横折、横、竖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横、撇、点、点、横折折撇、捺

遺字概述

〔遺〕字拼音是(yí),部首是辶部,总笔画是15画

〔遺〕字是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“辶、貴”。

〔遺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辵( chuò ),貴聲。本义是遺失。

〔遺〕字仓颉码是YLMC,五笔是KHGP,四角号码是35308,郑码是WJAL

〔遺〕字的UNICODE是U+907A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6986,UTF-32:0000907A,UTF-8:E9 81 BA。

〔遺〕字异体字是𢸦𧸃𧸯𧸽𨖽𨗔𨗭𨗮

汉字解释

1ㄧˊ

基本解释

丟失。~失。~落。
漏掉。~忘。~漏。
丟失的東西,漏掉的部分。補~。路不拾~。
餘,留。~留。~俗。~聞。~址。~風。~憾。~老(➊經歷世變的老人;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)。
死人留下的。~骨。~言。~囑。
不自覺地排泄。~尿。~精。
生物體的構造和生理機能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。~傳。
拋棄。~棄。

详细解释

1.形聲。从辵( chuò ),貴聲。本義:遺失。
2.同本義。
lose;
遺,亡也。 —— 《說文》遺,離也。 —— 《釋言》不遐遺。 —— 《易·泰》君惟不遺德刑。 —— 《左偉·成公十六年》。注:“失也。”得人遺契者。 —— 《列子·說符》。注:“棄也。”亡矢遺鏃。 —— 漢· 賈誼《過秦論》羊子嘗行路,得遺金一餅。 —— 《後漢書·列女傳》小學而大遺。 —— 唐· 韓愈《師說》行若遺。 —— 唐· 韓愈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》
遺簪墜屢(失落的簪和鞋。比喻舊有的東西);遺佚(散失亡佚);遺逸(指散失之物);遺寶(遺落的寶物);遺簡(失散的書籍)
3.遺漏,因疏忽而漏掉。
omit; leave out;
刑過不避大臣,賞善不遺匹夫。 —— 《韓非子》
遺珠棄璧(喻遺棄俊才);遺才(有才能而未被發現或重用的人);遺賢(受埋沒而不爲世所知的賢人)
4.遺棄;捨棄。
abandon;
故舊不遺。 —— 《論語·泰伯》必遺乎今。 —— 唐· 韓愈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》
遺世(拋棄世事,避世);遺榮(放棄榮華富貴,辭官歸隱)
5.不自主地排泄。
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, etc.;
朔嘗醉入殿中,小遺殿上。 —— 《漢書》
遺溺(遺尿。不自由的排尿);遺精;遺溲(小便失禁)
6.殘存。留下。
hand down; leave behind at one's death;
地有遺利,民有餘力。 —— 漢· 晁錯《論貴粟疏》
遺孽(殘留下來的壞人);遺噍(殘存未死的人);遺黎(亡國或改朝換代後不事新朝的人民)
7.缺失 。
lack; be short of;
遺火(失火);遺計(失計,失策);遺策(失策,失算)遺逸(缺失);遺算(失算,失策);遺籌(失策,失算);遺兆(失算);遺帙(殘缺的書套);遺計(失策);遺紊(失誤而紊亂)
8.遺忘。
forget;
三日遺忘。 —— 《漢書·刑法志》。注:“忽忘也。”審毫釐之小計,遺天下之大數。 —— 《史記》
遺失(遺忘;忘記);遺倦(忘記疲倦)
9.遺留。
leave over; hand down;
因遺策。 —— 漢· 賈誼《過秦論》訪其遺蹤。 —— 宋· 蘇軾《石鐘山記》忠烈遺骸。 —— 清· 全祖望《梅花嶺記》
遺安(指隱居田園,淡泊自守,不以官祿遺留子孫,而遺之以德行);遺下(留下);遺譏(讓後人譏笑)
10.專指死人留下的 。
left by the deceased;
遺光(遺留的德澤);遺表(大臣臨死前寫給皇帝的奏章);遺芳(死後留傳的美好名聲)
11.離開,脫離 。
leave;
遺體(身體爲父母所生,故稱自己身體爲父母的“遺體”);遺世(脫超塵世;避世隱居)
12.墮,落下;下垂。
fall;
目眇眇而遺泣。 —— 《楚辭》
遺英(落花);遺粒(遺落的穀粒);遺墜(掉落)
13.廢止 。
abolish; annul;
遺寺(廢舊的佛寺);遺塊(廢棄的土塊);遺壤(荒廢的土地)
名词
1.遺失之物。
lost articles;
高祖取 楚如拾遺。 —— 《漢書》道不拾遺。 —— 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
2.姓。
3.另見 wèi。

2wèiㄨㄟˋ

详细解释

1.給予;饋贈。
make a present; offer as a gift;
相遺以水。 —— 《韓非子·五蠹》欲厚遺之。 —— 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置幣遺單于。 —— 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》裘葛之遺。 —— 唐· 魏徵《諫太宗十思疏》
遺賊(給予戕害;遭害);遺賂(贈送財物);遺勞(饋贈;犒勞);遺酌(濟助);遺送(贈送);遺金(贈送金錢)
2.送交;交付。
turn over; hand over; pay;
遺趙王書。 —— 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遺魏王及公子書。 —— 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遺權書曰。 —— 《資治通鑑》以書遺操。
遺書(投書;寄信);遺使(遣使);遺秉(發放糧食);遺大(賦予重大任務)
3.輸送。
carry;
強國之民,父遺其子,兄遺其弟,妻遺其夫,皆曰:“不得,無返!” —— 《商召書》
4.加給。
add;
王事敦我,政事一埤遺我。 —— 《詩·邶風》
5.另見 yí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下 部首:辵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030頁,第5

同文書局本: 第1265頁,第18

標點整理本: 第1249頁,第14

唐韻》:以追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夷隹切,𡘋音夷。說文》:亡也。易・泰卦》:不遐遺。【註】用心弘大,無所遺棄也。詩・小雅》:棄予如遺。【註】言忘去不復存省也。周禮・秋官・司刺》:三曰遺忘。

又,《正韻》:失也。前漢・賈誼傳》:功不遺矣。後漢・桓榮傳》:慮無遺計。

又,《集韻》:餘也。禮・樂記》:有遺音者矣。【註】有不盡之音。屈原〈離騷〉:依彭咸之遺則。【註】遺,餘也。

又,留也。書・大誥》:寧王遺我大寶左傳・昭十九年》:古之遺愛也。

又,《字彙補》:便旋也。前漢・東方朔傳》:小遺殿上。南史・謝幾卿傳》:小遺沾令史。【註】卽俗言小便也。

又,《正字通》:遺遺,與委蛇通。戰國策》:出遺遺之門。【註】言其路逶迤也。管子・樞言篇》:遺遺乎若有從治。

又,姓。魯費宰南遺之後。
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以醉切,遺去聲。投贈也,餽也。周禮・地官・遺人》〔註〕:以物有所餽遺也。左傳・隱元年》:請以遺之。

又,《玉篇》:余恚切;《正韻》:于位切,𡘋𥌰又,《集韻》:徐醉切,音遂。盈之切,音怡。愈水切,音唯 —— 義𡘋同。
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旬爲切;《等韻》:似爲切 —— 𡘋與隨同,謙以下人也。詩・小雅》:莫肯下遺。【註】遺,音隨 ——

注解

〔遺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辵部

〔遺〕字拼音是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辶、貴

〔遺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辵( chuò ),貴聲。本义是遺失。

〔遺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yí] ⑴ 丟失⑵ 漏掉⑶ 丟失的東西,漏掉的部分⑷ 餘,留⑸ 死人留下的⑹ 不自覺地排泄⑺ 生物體的構造和生理機能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⑻ 拋棄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二下反切以追切頁碼54頁,第21

𨘤

異體

𨘤亡也。从辵䝿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四反切與追反頁碼157頁,第5行,第3

𨘤忘也。從辵貴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二下反切以追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93頁,第7許惟賢131頁,第8

𨘤亡也。

段注《廣韵》。失也。贈也。加也。按皆遺亡引伸之義也。

从辵。貴聲。

段注以追切。十五部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遺,遂皆訓亡,兩字實即一字。

遺贈乃饋之假,皆从貴聲。

遺、遂皆訓亡,恐古只是一字。遺失係其引申義。

遺、遂古音近,實一字耳,遂之訓「安」、「成」、「從志」者,皆㒸之假也。

白话解释

遗,遗失。字形采用“辵”作边旁,“贵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金文從辵、聲(「」是「遺」的初文,像兩手捧著畚箕之類的東西裝沙土,而沙土下遺之狀);戰國文字楚系同金文,秦系從辵、貴聲;篆文、隸書、楷書都同秦系。字從「辵」為義符,表示與動作有關(亡失、丟掉、餽贈都是一種動作);從「」、「貴」都是聲符,都有兼義的功能。「」字不見《說文》,古文字學家都以為上像盛物之器,下像所盛之物向下遺漏之形,就是「遺漏」義的本字,此義與「遺」的「亡失」義相關,因此有兼義功能。「貴」字,《說文》釋其本義為「物不賤也」,就是「高貴」、「昂貴」的意思,與「遺」的「贈送」義相關(送給人的東西應該是高貴或昂貴的),因此也有兼義的功能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
遺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04頁,第14字
2陳昌治本第155頁,第5字
3黃侃手批第130頁
4說文校箋第74頁,第3字
5說文考正第68頁,第7字
6說文今釋第235頁,第4字
7說文約注第418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1038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358頁,第4字
10說文標整第42頁,第27字
11標注說文第74頁,第6字
12說文注箋第563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2539頁【補遺】第16366頁
14通訓定聲第2384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158頁【崇文】第629頁
16說文句讀第213頁
17章授筆記第86頁,第3字
18古字詁林第二冊,第423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196頁,第4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