軟字详情

ruǎnㄖㄨㄢˇ

車部

11画

4

11画 (軟)

左右结构

JJNO

FKRO

57082

U 8EDF

LQWY

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横、竖、撇、横撇/横钩、撇、捺

軟字概述

〔軟〕字拼音是(ruǎn),部首是車部,总笔画是11画

〔軟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車、欠”。

〔軟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車,欠聲。本义是柔軟。

〔軟〕字仓颉码是JJNO,五笔是LQWY,四角号码是57082,郑码是FKRO

〔軟〕字的UNICODE是U+8ED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6575,UTF-32:00008EDF,UTF-8:E8 BB 9F。

〔軟〕字异体字是𨉿𨋚

汉字解释

ruǎnㄖㄨㄢˇ

基本解释

柔,與“”相對。柔~。~席。~臥。~緞。~話(溫和的話)。~綿綿。
懦弱。~弱。欺~怕硬。
容易被感動或動搖。心~。耳~。
不用強硬的手段進行。~磨( mó )。~禁。~刀子(喻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折磨或腐蝕的手段)。
沒有氣力。兩腿發~。貨色~。工夫~。
姓。

详细解释

形容词
1.形聲。从車,欠聲。本義:柔軟。
2.同本義。質地不硬,與“”相對。也作“”。
soft; flexible; supple;
軟,柔也。 —— 《玉篇》軟,俗輭字。 —— 《廣韻》輭,柔也。 —— 《廣韻》步步金階上軟輿。 —— 唐· 王建《宮詞》婆子們抱着幾個軟包。 —— 《紅樓夢》
軟壁(可摺疊的屏風);軟片(指裱好的書畫);軟柔柔(非常柔軟);軟設設(軟軟的);軟性(輕柔的事物。與硬性相對);綿軟(柔軟;又形容身體無力);鬆軟(鬆散綿軟);軟甲(軟戰。用非金屬製作的軟質戰衣)
3.柔和;溫和。
mild; gentle;
文辭婉軟。 —— 柳宗元《乞巧文》
軟咍咍(軟綿綿;軟軟地);軟善(和善);軟款(嬌柔;柔和;溫順地懇求);軟局子(軟手段);軟軟款款(用溫柔親切的話體貼、撫慰);軟熟(形容人性格柔和,不違世人);軟語溫香(形容女性細芳的身體);軟語溫存(用溫和婉轉的話相撫慰);軟和(柔和);軟風(和風);軟美(柔和美好;溫順)
4.形容人體柔弱無力。
weak; feeble;
李園,軟弱人也。 —— 《戰國策·秦策》
軟刺答(軟答刺。軟弱無力的樣子);軟丟答(輕飄無力);軟困(疲乏無力);痠軟(身體發酸而無力);酥軟(肢體軟弱無力);軟兀剌(形容無力,乏勁);軟懶(乏力慵懶的樣子);軟乎(形容柔弱無力)
5.意志不堅定,容易被感動或動搖。
easily touched or influenced;
心裏早軟了。 —— 《紅樓夢》
軟殼雞蛋(比喻性情軟弱之人);軟揣(軟弱,不堅強);軟怯怯(軟弱,羞怯);軟廝禁(不硬掙,不堅強);心軟(容易被外界事物感動而生憐憫或同情);手軟(不忍下手或下手不狠);軟脊脊(比喻沒有主見,不堅定);軟耳朵(比喻無主見、容易輕信人言的人);軟商(用軟磨的手段商量)
6.不用強硬的手段,只是平和地進行。
soft;
主公軟監諸將在內,水食不便。 —— 《三刻拍案驚奇》
軟招(軟辦法,軟手段);軟困(軟禁;用軟辦法圍困);軟監(軟禁)
麻痹;軟化 paralysis; soften 你莫詭詐欺心軟我,欲爲脫身之計。——《西遊記》 又
軟頑(頑滑;刁頑);軟痛(緩解傷痛);軟口湯(爲封人口而送的人情賄賂之類)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下 部首:車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973頁,第15

同文書局本: 第1240頁,第26

標點整理本: 第1222頁,第24

俗輭字。詳後輭字註。

注解

〔軟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車部

〔軟〕字拼音是ruǎ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車、欠

〔軟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車,欠聲。本义是柔軟。

〔軟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ruǎn] ⑴ 柔,與“硬”相對⑵ 懦弱⑶ 容易被感動或動搖⑷ 不用強硬的手段進行⑸ 沒有氣力⑹ 姓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“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而沇切、奴困切頁碼418頁,第8

媆好皃。从女耎聲。

鉉注臣鉉等案:《切韻》又音奴困切,今俗作嫩。非是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四反切爾件反頁碼1000頁,第6行,第1

媆好皃。從女耎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而沇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2499頁,第1許惟賢1087頁,第8

媆好皃。

段注此謂柔耎之好也。補前文諸好所未備。

从女。耎聲。

段注形聲中有會意。而沇切。十四部。俗作輭。按俗音奴困切。又改其字作嫰。於形聲無當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俗作嫩,非。

俗作嫩。

媆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827頁,第11字
2陳昌治本第1064頁,第3字
3黃侃手批第793頁
4說文校箋第554頁,第12字
5說文考正第496頁,第12字
6說文今釋第1836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3093頁,第3字
8說文探原第6192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654頁,第4字
10說文標整第330頁,第3字
11標注說文第532頁,第10字
12說文注箋第4376頁,第2字
13說文詁林第12255頁【補遺】第17854頁
14通訓定聲第2944頁,第6字
15說文義證第1093頁【崇文】第4369頁
16說文句讀第1808頁
17章授筆記第524頁,第3字
18古字詁林第九冊,第893頁,第4字
19古字釋要第1159頁,第11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