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字详情
职
职字概述
〔职〕字拼音是(zhí),部首是耳部,总笔画是11画。
〔职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耳、只”,五行属火。
〔职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耳,只(戠 zhí )声。“职”是“记”的意思。 段玉裁:“凡言职者,谓其善听也。”故从耳。本义是识;记。职为识之本字。
〔职〕字仓颉码是SJRC,五笔是BKWY,四角号码是16480,郑码是CEJO,中文电码是5120,区位码是5416。
〔职〕字的UNICODE是U+804C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2844,UTF-32:0000804C,UTF-8:E8 81 8C。
〔职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2192,属常用字。
〔职〕字异体字是聀、職、軄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耳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315頁,第8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70頁,第4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35頁,第20字
音《廣韻》:之弋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質力切,𡘋音織。《說文》:記微也。【徐曰】國有六職,皆主記事之微也。《增韻》:執掌也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職,主也。《博雅》:職,事也。《書・周官》:六卿分職,各率其屬,以倡九牧。《周禮・天官・大宰》:九曰閒民,無常職。【註】謂無事業者。《史記・張丞相傳》:沛公以周昌爲職志〔註〕職,主也;志,旗幟也 —— 謂掌旗幟之官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職,常也。
义又,貢也。《左傳・襄二十八年》:共其職貢。《淮南子・原道訓》:海外賓伏,四夷納職。【註】職,貢也。
义又,專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民之罔極,職涼善背。【註】專由小人名爲直諒,而實善背也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憐職,𢙴也。言相𢙴憐者,吳越之閒謂之憐職。
义又,職職,多也。《莊子・至樂篇》:萬物職職。
义又,姓。《姓譜》:《周禮》有職方氏,後因官爲氏。《風俗通》:漢山陽令職洪之後。
音又,《集韻》:敵德切,音特 —— 杙也。《周官》有職人。戚兗讀。或作樴、樲。
音又,《集韻》:逸織切,音弋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與幟同。《史記・叔孫通傳》:於是皇帝輦出房,百官執職傳警。【註】職,音幟。
注解
〔職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耳部。
〔職〕字拼音是zhí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耳、戠。
〔職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從耳,只(戠 zhí )聲。「職」是「記」的意思。 段玉裁:「凡言職者,謂其善聽也。」故從耳。本义是識;記。職爲識之本字。
〔職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í] ⑴ 職務,分( fèn )內應做的事⑵ 職位,執行事務所處的一定地位⑶ 舊時公文用語,下屬對上司的自稱⑷ 掌管⑸ 由於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之弋切頁碼第399頁,第8字續丁孫
職
記微也。从耳戠聲。
附注朱駿聲《通訓定聲》:「五官耳與心最貫,聲入心通,故聞讀者能記。从耳,與聖同意。或曰:此字从識省,恥省聲,以為官職字,猶今言知府、知縣也。」桂馥義證:「經典通用从言之識,以此職為官職,又以幟代識,行之既久,遂為借義所奪,今人不知識為幟之正文,職為識之本字矣。」容庚《金文編》:「職,从首,猶聝之或从首作馘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章直反頁碼第959頁,第7行,第2字述
記微也。從耳戠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周禮》:「國有六職,皆主記事之微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之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365頁,第5字許惟賢第1028頁,第5字
記𢼸也。
段注𢼸舊作微。今正。記猶識也。纖微必識是曰職。《周禮》太宰之職,《大司徒》之職皆謂其所司。凡言司者,謂其善伺也。凡言職者,謂其善聽也。《釋詁》曰:職,主也。《毛傳》同。見《詩・悉蟀》、《十月之交》。《周禮・職方》,亦作識方。
从耳。戠聲。
段注之弋切。一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記𢼸也。默識當作職,俗作誌。凡作事當職(記也),故引申為職事。
記𢼸也。默識=默職,俗作誌。凡作事當職(記也),故引申為職事、官職。
「默而識之」字,當作職,今之誌字,俗字也。凡作事當職(記也),故引申為職事。
白话解释
职,记号,标识(注:“微”疑是“徽”的误写)。字形采用“耳”作边旁,“戠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金文字形從耳、戠聲。從耳,指聽覺靈敏而善聽,對於細微的事,都能牢記於心,所以清‧朱駿聲《說文通訓定聲》說:「五官耳與心最貫,聲入心通,故聞讀者能記。从耳,與聖同意。」戠聲,聲兼義,指將細微的事標誌起來。職字表示將聽聞的事情,一一標誌起來,而牢記於心,後人以「識」字取代此意,所以清‧桂馥《說文義證》說:「經典通用从言之識,以此職為官職,又以幟代識,行之既久,遂為借義所奪,今人不知識為幟之正文,職為識之本字矣。」戰國文字、篆文、隸書、楷書皆承金文字形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職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87頁,第7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003頁,第5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56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22頁,第7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72頁,第1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731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925頁,第3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852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515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12頁,第24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500頁,第14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156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681頁【補遺】第17777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715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37頁【崇文】第414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703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488頁,第4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578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100頁,第4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