疹字详情
疹
疹字概述
〔疹〕字拼音是(zhěn),部首是疒部,总笔画是10画。
〔疹〕字是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“疒、㐱”,五行属金。
〔疹〕字仓颉码是KOHH,五笔是UWEE,四角号码是00122,郑码是TOPD,中文电码是4011,区位码是5378。
〔疹〕字的UNICODE是U+75B9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0137,UTF-32:000075B9,UTF-8:E7 96 B9。
〔疹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2030,属次常用字。
〔疹〕字异体字是疢、胗、𤵜、𤺋、𤻞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中 部首:疒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847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771頁,第7字
標點整理本: 第725頁,第8字
音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止忍切,音軫。《說文》:脣瘍也。
义又,《釋名》:疹,診也 —— 有結氣可得診見也。《玉篇》:癮疹,皮外小起也。《正字通》:俗呼痘瘡曰疹。
音又,《集韻》:丑刄切 —— 同「疢」,熱病。〈越語〉: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。張衡〈思𤣥賦〉:思百憂以自疹。【註】疹,疾也。
音又,《五音集韻》:奴結切,音涅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《集韻》:頸忍切,音緊 —— 脣瘍也。
注解
〔疹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疒部。
〔疹〕字拼音是zhěn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疒、㐱。
〔疹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ěn] ⑴ 皮肤上起的小颗粒,通常是红色,多由皮肤表层发炎浸润而起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之忍切頁碼第131頁,第12字續丁孫
胗
脣瘍也。从𠕎㐱聲。
疹
籒文胗从𤕫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八反切支允反頁碼第339頁,第3行,第1字述
脣痬也。從肉㐱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脣瘡則緊急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339頁,第3行,第2字述
籒文胗從疒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之忍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684頁,第2字許惟賢第305頁,第3字
脣瘍也。
段注宋玉《風賦》曰:中脣爲胗。
从肉。㐱聲。
段注之忍切。十三部。
籒文胗。从𤕫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唇瘍。引申為胗痢。
唇瘍也。引申為胗痢。
胗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260頁,第11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347頁,第7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270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72頁,第14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64頁,第8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584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020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2382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852頁,第3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04頁,第9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69頁,第10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323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4523頁【補遺】第16678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285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347頁【崇文】第138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508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180頁,第6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四冊,第458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431頁,第6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