疑字详情
疑
疑字概述
〔疑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yí、nǐ),部首是疋部,总笔画是14画。
〔疑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𠤕、龴、疋”,五行属木。
〔疑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小篆字形。从子止匕,矢声。止,不通。子,幼子。幼子多惑。本义是怀疑。
〔疑〕字仓颉码是PKNIO,五笔是XTDH,四角号码是27881,郑码是RRXI,中文电码是3992,区位码是5041。
〔疑〕字的UNICODE是U+7591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0097,UTF-32:00007591,UTF-8:E7 96 91。
〔疑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3136,属常用字。
〔疑〕字反义词是信,异体字是儗、𠤗、𠤘、𠤜、𢁄、𥎲、𦬦、𩉏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上 部首:疋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833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768頁,第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721頁,第10字
音《唐韻》:語其切;《集韻》:魚其切;《韻會》:凝其切,𡘋音宜 —— 惑也。《廣韻》:不定也。《易・乾卦》:或之者,疑之也。《禮・坊記》:夫禮者,所以章疑別微,以爲民坊者也。【疏】疑謂是非不決,當用禮以章明之。
义又,度也。《儀禮・士相見禮》:凡燕見于君,必辨君之南面;若不得,則正方不疑君。【註】疑,度也 —— 不可預度君之面位,邪立嚮之。
义又,《廣韻》:恐也。
义又,《增韻》:似也、嫌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言》:戾也。
义又,山名。《淮南子・原道訓》:九疑之南,陸事寡而水事衆。【註】九疑,山名也,在蒼梧。
义又,神名。《山海經》:符惕之山,其上多椶柟,下多金玉,神江疑居之。
义又,官名。《禮・文王世子》:虞夏商周有師保、有疑丞。【疏】古者天子必有四鄰,前曰疑、後曰丞,左曰輔、右曰弼。
音又,《韻會》:疑陵切;《正韻》:魚陵切,𡘋音凝 —— 定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靡所止疑,云徂何往。【傳】疑,定也。【疏】《正義》曰:疑,音凝。疑者,安靜之義,故爲定也。《莊子・達生篇》:用志不分,乃疑于神。
音又,《集韻》:魚乙切;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魚乞切,𡘋銀入聲。《儀禮・鄕射禮》:賓升西階,上疑立。【註】疑,止也,有矜莊之色。【釋文】疑,魚乙切。又,〈士昏禮〉:婦疑立于席西。【註】疑,正立自定之貌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偶起切 —— 同「擬」。《易・文言》:隂疑于陽。《禮・射義》:不以公卿爲賓,而以大夫爲賓,爲疑也。【註】疑,自下上至之辭也。【疏】疑,擬也 —— 是在下比擬於上,故云自下上至之辭也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魚記切,音義。《易・升卦》:升,虛邑,無所疑也。
音又,叶魚求切,音牛。賈誼〈鵩賦〉:德人無累,知命不憂;細故芥蔕,何足以疑。
注解
〔疑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上,康熙部首是疋部。
〔疑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yí、nǐ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𠤕、。
〔疑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小篆字形。从子止匕,矢声。止,不通。子,幼子。幼子多惑。本义是怀疑。
〔疑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í] ⑴ 不信,猜度( duó )⑵ 不能解决的,不能断定的㈡ [nǐ] ⑴ 安定,止息。⑵ 同“拟”,比拟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語其切頁碼第490頁,第10字續丁孫
疑
惑也。从子、止、匕,矢聲。
鉉注徐鍇曰:「止,不通也。𥎨,古矢字。反匕之,幼子多惑也。」
附注郭沫若《卜辭通纂》:「(甲骨文)象人持杖出行而仰望天色。金文《伯疑父𣪘》文……从辵,與此从彳同意,牛聲也。」「秦刻《詔版》文……从辵省(省彳存止),子聲也。小篆……雖稍譌變,亦从子聲。子聲、牛聲與疑同在『之』部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八反切硏之反頁碼第1141頁,第6行,第2字述
惑也。從子、止、匕,矢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幼子多惑也,止不通也。匕,反比之也。矢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語其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972頁,第1字許惟賢第1290頁,第8字
惑也。
段注惑,亂也。
从子止匕。矢聲。
段注此六字有誤。匕矢皆在十五部。非聲。疑止皆在一部。止可爲疑聲。《匕部》有𠤗。未定也。當作从子𠤗省,止聲。以子𠤗會意也。語其切。一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《詩》毛傳「靡所止疑」訓定,《禮記》「疑立」即定立,《子虚賦》作儗,亦訓 [定],後乃作凝訓定矣。《說文》疑訓惑,非。疑,未定也,此為訓惑之正字。
白话解释
疑,迷惑而不知所从。字形采用“子、止、匕”作边旁,采用“矢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從彳、從人持杖,回首卻顧凝思之形。「彳」為行之省形,義為道路;人首回頭,表示回顧猶豫。字形正像人持杖而行,徘徊歧路而凝思不決的樣子。金文省彳,只像人持杖回顧凝思的樣子。戰國秦系文字則於人首回顧中加一橫畫,形訛為「矢」,而杖形訛為「子」,遂成為從子、矢聲,像人回首的構形。「子」為嬰兒,表示人。「矢」為箭,於此僅作不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篆文承戰國文字而將回首形訛為「匕」,又於子下加「止」,遂成從匕、從子、從止、矢聲的結構。「止」為腳,與走路有關,和彳義近可通;然而從匕、從矢則不可通,使得構形失去了凝思猶豫的樣子。隸書、楷書字形又將篆文的「子」與「止」合併省變為「」。在六書中,甲骨文字形屬於會意附加實像,金文字形屬於合體象形,戰國文字至楷書字形皆屬於形聲。
疑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971頁,第11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248頁,第5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92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652頁,第12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584頁,第6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2166頁,第4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3602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7238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3085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88頁,第15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626頁,第8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5155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4192頁【補遺】第18138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656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295頁【崇文】第5177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2134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611頁,第6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十冊,第1094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356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