涼字概述
〔涼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liáng、liàng),部首是氵部,总笔画是11画。
〔涼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氵、京”,五行属水。
〔涼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水,京聲。本义是寒。
〔涼〕字仓颉码是EYRF,五笔是IYIY,四角号码是30196,郑码是VSJK。
〔涼〕字的UNICODE是U+6DBC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8092,UTF-32:00006DBC,UTF-8:E6 B6 BC。
〔涼〕字异体字是䣼、凉、晾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上 部首:水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500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628頁,第24字
標點整理本: 第576頁,第3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呂張切;《正韻》:龍張切,𡘋音良。《說文》:薄也。《左傳・莊三十二年》:虢多涼德。
义又,風名。《禮・月令》:孟秋之月涼風至。
义又,州名。《廣韻》:漢武帝攺雍州爲涼州。
义又,姓。魏太子太傅山陽涼茂。
义又,與䣼同。《周禮・天官》:漿人掌共王之六飮,水、漿、醴、涼、醫、酏。
音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力讓切;《正韻》:力仗切,𡘋音亮 —— 佐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涼彼武王。本亦作諒,《韓詩》作亮。
义又,信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涼曰不可。
注解
〔涼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涼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liáng、lià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京。
〔涼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水,京聲。本义是寒。
〔涼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iáng] ⑴ 淡酒;薄酒。《説文•水部》:“涼,薄也。”⑵ 薄;輕微。《廣韻•陽韻》:“涼,薄也。”《詩•大雅•桑柔》:“民之罔極,職涼善背。。”⑶ 微寒;清涼。如:涼水;涼氣。《玉篇•水部》:“涼,薄寒皃。”《六書故•地理三》:“涼,水氣清也。”⑷ 人煙稀少;冷落。如:荒涼。《金史•移刺道傳》:“咸平卿故鄉,地涼事少,老者所宜。”⑸ 刻薄;涼薄。《左傳•昭公四年》:“君子作法於涼,其敝猶貪。作法於貪,敝將若之何?”⑹ 悲愴;愁苦。如:淒涼。《文選•顔延之〈秋胡詩〉》:“原隰多悲涼,迴飈卷高樹。”⑺ 古代六種飲料之一。《周禮•天官•漿人》:“漿人掌共王之六飲:水、漿、醴、涼、醫、酗,入于酒府。”⑻ 古州名。漢朝十三刺史部之一。《晋書•地理志上》:“漢改周之雍州為涼州,蓋以地處西方,常寒涼也⑼ 山名。即大涼山,一作梁山。⑽ 古水名。《淮南子•墬形》:“股出嶕山,鎬出鮮于,涼出茅盧石梁。”⑾ 國名。東晉十六國之一。有前涼、後涼、北涼、南涼、西涼等。⑿ 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五》:“涼氏,《魏志》有太子太傅涼茂。望出山陽。”㈡ [liàng] ⑴ 輔佐。《小爾雅•廣詁一》:“涼,佐也。”《詩•大雅•大明》:“維師尚父,時維鷹揚,涼彼武王。”⑵ 陳物於通風或陰涼處,使乾燥。後作“晾”。《新唐書•百官志一》:“(兵部)凡戎器,色别而異處,以衛尉幕士暴涼之。”⑶ 把熱東西放一會兒,使溫度降低。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呂張切頁碼第374頁,第15字續丁孫
涼
薄也。从水京聲。
附注按:古籍中多作「涼」,今「凉」字通行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柳昌反頁碼第916頁,第4行,第2字述
薄也。從水京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呂張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248頁,第3字許惟賢第978頁,第6字
薄也。
段注涼廁於此者,謂六飲之涼與漿爲類也。鄭司農云:涼,以水和酒也。玄謂涼,今寒粥若糗飯襍水也。許云薄也。葢薄下奪一酒字。以水和酒。故爲薄酒。此用大鄭說也。引伸之爲凡薄之稱。如職涼善背,虢多涼徳。毛,杜皆云涼薄是也。薄則生寒。又引伸爲寒。如北風其涼是也。至《字林》乃云涼,微寒也。唐殷敬順引之。《廣韵》、《玉篇》皆云:凉俗涼字。至《集韵》乃特出凉字。注云:薄寒曰凉。
从水。京聲。
段注呂張切。十部。
白话解释
凉,态度冷淡。字形采用“水”作边旁,“京”是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字形從水,表示與水相關;京聲,表示音讀。隸變作,楷定作涼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規範字作「凉」。
涼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41頁,第8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948頁,第7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14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492頁,第10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47頁,第10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639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783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556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393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95頁,第20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474頁,第2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960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132頁【補遺】第17689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704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983頁【崇文】第392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603頁 |
| 17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215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釋要 | 第1043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