樹字概述
〔樹〕字拼音是(shù),部首是木部,总笔画是16画。
〔樹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木、尌”。
〔樹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木,尌( shù )聲。本义是栽樹。
〔樹〕字仓颉码是DGTI,五笔是SFKF,四角号码是44900,郑码是FBUD。
〔樹〕字的UNICODE是U+6A39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7193,UTF-32:00006A39,UTF-8:E6 A8 B9。
〔樹〕字异体字是侸、尌、树、𠊪、𡬾、𢒳、𣕒、𣗳、𣚤、𨅒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辰集中 部首:木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314頁,第9字
同文書局本: 第551頁,第29字
標點整理本: 第497頁,第30字
音《唐韻》:常句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殊遇切,𡘋殊去聲。《說文》:生植之總名。《左傳・昭二年》:季氏有嘉樹,宣子譽之。《禮・祭義》:樹木以時伐焉。《淮南子・原道訓》:萍樹根于水,木樹根于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宮》:屛謂之樹。《論語》:邦君樹塞門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牀謂之杠,北燕朝鮮閒謂之樹。
义又,獸名。《儀禮・鄕射禮》:君國中射皮樹。【註】皮樹,獸名,謂皮作樹形以射之。
义又,姓也。《後魏・官氏志》:樹洛于氏,後攺爲樹氏。
音又,《唐韻》、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臣庾切,音豎 —— 扶樹也。徐鍇曰:樹之言豎也。種樹曰樹。《易・繫辭》:古之葬者,不封不樹。《詩・小雅》:荏染柔木,君子樹之;往來行人,心焉數之。
义又,立也。《書・說命》:樹后王君公,承以大夫師長。〈泰誓〉:樹德務滋,除惡務本。〈畢命〉:彰善癉惡,樹之風聲。
义又,諸侯之適子,天子命爲之嗣者,曰樹子。《榖梁傳・僖九年》:無易樹子。
义俗作𣗳,非。
卷目:考證・辰集中 部首:木部
愛日堂藏本: 第318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52頁,第37字
《儀禮・鄉射禮》君國中射皮樹。
謹照原文皮上增則字。樹下增中字。
注解
〔樹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中,康熙部首是木部。
〔樹〕字拼音是shù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木、尌。
〔樹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木,尌( shù )聲。本义是栽樹。
〔樹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ù] ⑴ 木本植物的總稱。《禮記•祭義》:“樹木以時伐焉。”⑵ 種植;栽種。《詩•小雅•巧言》:“荏染柔木,君子樹之。”⑶ 培養;造就。參見“樹人”。⑷ 樹立;建立。《書•泰誓》:“樹德務滋,除惡務本。”⑸ 直豎。《漢書•揚雄傳下》:“皆稽類樹頷。”⑹ 門屏,照壁。《禮記•郊特牲》:“臺門而旅樹。”⑺ 本榦。《廣雅•釋詁三》:“樹,本也。”⑻ 床前橫木。《方言》卷五:“牀,其杠,北燕朝鮮之間謂之樹。”⑼ 量詞。相當於“株”、“棵”。宋仇遠《糖多令》:“縱有桃花千萬樹,也不似,舊玄都。”⑽ 姓。《廣韻•遇韻》:“樹,姓。《姓苑》云:江東有之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常句切頁碼第184頁,第19字續丁孫
樹
生植之緫名。从木尌聲。
𡬾
籒文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一反切時遇反頁碼第458頁,第3行,第1字述
木生植之總名。從木尌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樹之言竪也,故《詩傳》曰:『夏后樹鼓。』《周禮》有『井樹』,謂井之周幹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458頁,第4行,第1字述
籒文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常句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991頁,第2字許惟賢第437頁,第7字
木生植之緫名也。
段注植,立也。假借爲尌豎字。
從木。尌聲。
段注形聲包會意。常句切。四部。
籒文。
段注籒文從豆不從豈者。豆柄直。亦有直立之義。豆與壴同在四部。爲龤聲。寸則謂手植之也。
白话解释
树,播种、培育、种植等农事的总称。字形采用“木”作边旁,采用“尌”作声旁。,这是籀文写法的“樹”字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或作「」,從又(手)持木,像用手植木的樣子。甲骨文又作「
」、「
」,從力、
聲。
又從木、豆聲。力從手出,故與手義類可通;豆本為盛食的器皿,於此比擬樹木挺立的樣子。植樹挺立必用力,所以從力與從又同意。金文則作「
」、「
」,皆從又(手)、?聲,將「木」改作「
」。㞢為艸木初生的樣子,與木同類義通。戰國秦系文字則作從寸、?聲的「
」,楚系文字作從攵、
聲的「
」。寸、攵與手義近可通。《說文》篆文則增一「木」形,而為從木、尌聲,而收錄的古文字形,與戰國秦系文字相近,只是左上部件「㞢」和「木」的差別而已。隸書、楷書皆據篆文字形而定。在六書中,除甲骨文「
」屬於異文會意外,其餘諸字皆屬於形聲兼會意。規範字作「树」。
樹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363頁,第1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468頁,第10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65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31頁,第6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27頁,第14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799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401頁,第3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3065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170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43頁,第26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30頁,第9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842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5870頁【補遺】第16869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422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481頁【崇文】第1921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724頁 |
| 17 | 古字詁林 | 第五冊,第818頁,第2字 |
| 18 | 古字釋要 | 第569頁,第9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