徹字概述
〔徹〕字拼音是(chè),部首是彳部,总笔画是15画。
〔徹〕字是左中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彳、𰕎”。
〔徹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彳( chì ),甲骨文,从「鬲」( 炊具 )從「丑」( 舉手 ),表示吃罷飯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。《說文》給古文增加了音符「彳」,變成了形聲字。本义是撤除,撤去。
〔徹〕字仓颉码是HOYBK,五笔是TYCT,四角号码是28240,郑码是OIQM。
〔徹〕字的UNICODE是U+5FB9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4505,UTF-32:00005FB9,UTF-8:E5 BE B9。
〔徹〕字异体字是勶、彻、澈、轍、𢕹、𢖉、𦔞、𨅊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下 部首:彳部
武英殿刻本: 第888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371頁,第10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16頁,第33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直列切,音轍。《說文》:通也。《論語》:盍徹乎。【註】周法,什一而稅,謂之徹。徹,通也,爲天下之通法。
义又,《廣韻》:徹,達也。《左傳・成十六年》:養由基蹲甲而射之,徹七札焉。【註】發達七札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徹,道也。
义又,剝取也。《詩・豳風》:徹彼桑土。
义又,治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徹田爲糧。【傳】徹,治也。
义又,去也。《儀禮・士冠禮》:徹筮席。《左傳・宣十二年》:軍衞不徹警也。《周禮・天官・膳夫》:卒食以樂,徹于造。【疏】天子食終徹器之時,作樂以徹之。
义又,毀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徹我牆屋。【箋】徹毀我牆屋也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徹,列也。蔡邕《獨斷》:羣臣異姓有功封者,稱曰徹侯,避武帝諱,改曰通侯,或曰列侯也。
音又,《唐韻》:丑列切;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敕列切,𡘋闡入聲 —— 義同。《集韻》或作
。
注解
〔徹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下,康熙部首是彳部。
〔徹〕字拼音是chè,左中右结构,可拆字为彳、𰕎。
〔徹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彳( chì ),甲骨文,从「鬲」( 炊具 )從「丑」( 舉手 ),表示吃罷飯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。《說文》給古文增加了音符「彳」,變成了形聲字。本义是撤除,撤去。
〔徹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è] ⑴ 通,透⑵ 治,開發:“~田為糧”。⑶ 毀壞:“~我牆屋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丑列切頁碼第97頁,第2字續丁孫
徹
異體徹
通也。从彳从攴从育。
𢖉
古文徹。
附注羅振玉《增訂殷虛書契考釋》:「此从鬲从又,象手象鬲之形,蓋食畢而徹去之。許書之𢖉从攴,殆从又之譌矣。卒食之徹,乃本義。訓通者,借義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遲別反頁碼第259頁,第2行,第2字述
通也。從彳,從攴育聲。一曰相。
鍇注臣鍇曰:「育亦㤨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59頁,第3行,第1字述
徹
異體𢖉
古文徹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丑列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487頁,第3字許惟賢第218頁,第7字
通也。
段注《孟子》曰:徹者,徹也。鄭注《論語》曰:徹,通也。爲天下通法也。按詩徹彼桑土。傳曰裂也。徹我牆屋。曰毁也。天命不徹。曰道也。徹我疆土。曰治也。各隨文解之。而通字可以隱栝。古有徹無轍。
从彳。从攴。从育。
段注葢合三字會意。攵之,而養育之,而行之,則無不通矣。《毛傳》所謂治也。丑列切。十五部。
一曰相臣。
段注疑有譌。鉉本無此四字。
古文徹。
段注中從鬲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从育,產子順出曰育,通也。
訓裂也(通必裂),訓毁亦然(今作撤)。从育,子倒生而竟生,故云通也。教育之育亦通也。
徹,通也。从育者,產子順出曰育,通也。段訓迂甚。俗作撤。
通也。產子順出曰育。段氏訓迂曲。俗作撤。
白话解释
彻:贯通。字形采用“彳、攴、育”会义。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徹”字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從鬲、從丑。鬲本為炊食的器具,在此引申指食物;丑即手,在此指拿取。字形之義是指吃過飯後將食具撤除。金文字形則將「丑」改作「攴」,二者與手同義;又將「鬲」改作不同的造形,但炊具的意義並沒有改變。整體結構仍然是會意字。戰國文字除了保留「攴」形外,則增加「彳」形,並改「鬲」為「育」。加「彳」更有撤走除去的意思;「育」從肉,也表示食物。從彳、從攴、從育,意指以手持肉而去。《說文》的篆文與戰國文字同形,另收一從彳、從攴、從鬲的古文。從鬲的古文應當就是甲、金文的遺留字形。隸書、楷書皆與篆文同形,沒有改變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規範字作「彻」。
徹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190頁,第7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261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20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27頁,第14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22頁,第11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434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744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1743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631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77頁,第7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27頁,第3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946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3620頁【補遺】第16541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480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258頁【崇文】第102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368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239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141頁,第4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三冊,第612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330頁,第6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