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字详情

dānㄉㄢshànㄕㄢˋchánㄔㄢˊ

口部

12画

9

12画 (單)

上下结构

RRWJ

JJKE

66500

U 55AE

KKJF

竖、横折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横、竖

單字概述

〔單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dān、shàn、chán),部首是口部,总笔画是12画

〔單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吅、甲、一”。

〔單〕字造字法是。本义是大。

〔單〕字仓颉码是RRWJ,五笔是KKJF,四角号码是66500,郑码是JJKE

〔單〕字的UNICODE是U+55AE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934,UTF-32:000055AE,UTF-8:E5 96 AE。

〔單〕字异体字是𠦤𠫹

汉字解释

1dānㄉㄢ

基本解释

不復雜。~純。簡~。~調( diào )。
獨一。~獨。~一。~詞。
只,僅。做事~靠熱情不夠。
奇( jī )數的。~日。~號。
薄,弱。~薄。
衣服被褥只有一層的。~褲。~衣。
覆蓋用的布。被~。牀~。
記載事物用的紙片。~據。傳~。名~。
和尚稱禪堂的坐牀。

详细解释

形容词
1.本義:大。
2.同本義。
great;
單,大也。 —— 《說文》。段注:「當爲大言也,淺人刪言字。如誣加言也,淺人亦刪言字。」明清於單辭。 —— 《書·呂刑》。按,夸誕之辭。夏禹能單平水土。 —— 《國語·鄭語》王之威亦單矣。 —— 《史記·春申君傳》單埢垣兮。 —— 揚雄《甘泉賦》。注:「大貌。」
3.單獨。
single;
單足以喻則單。 —— 《荀子·正名》。注:單,物之單名也。」
單幅門(獨扇的門);單跪(彎屈一膝,行半跪之禮。也叫打千);單緒(只有一個兒子傳宗接代。即單傳)
4.一個。
one;
單,一也。 —— 《漢書·枚乘傳》注今單車來代之。 —— 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
單介(一人;一個);單味(一味菜餚);單民(隻身);單幅(單條;條幅)
5.孤獨;孤立。
solitary; isolated;
令母在後單。 —— 《玉臺新詠·古詩爲焦仲卿妻作》
孤單(單身無靠;感到寂寞);單孑(隻身;個人);單己(隻身;個人);單老(孤獨無依的老人);單然(孤單的樣子);單雄(孤單的雄鳥)
6.衣物等單層。
unlined;
庶人單衣。 —— 《禮記·儒行》注晚成單羅衫。 —— 《玉臺新詠·古詩爲焦仲卿妻作》
單絞(蒼黃色的單衣);單賬(單層的賬子);單席(一重坐席)
7.衣物單薄。
thin;
可憐身上衣正單,心憂炭賤願天寒。 —— 唐· 白居易《賣炭翁》
單復(單薄的衣服和厚重的衣服);單虛(單薄空虛);單衾(薄被);單輕(單薄)
8.衰弱 。
weak;
單慧(小有才慧);單寒(身體瘦弱;因衣單而受寒);勢單力薄
9.簡單;單純 。
simple;
單陋(簡陋);單議(簡單的議論);單調
10.奇數。
odd;
單日;單隻襪子;單號;單牌(標誌五里數的路牌)
名词
1.記事紙條 。
bill;
菜單;清單
2.名冊 。
list;
名單
3.一大塊布,通常是長方形或橢圓形的棉布或麻布,作爲牀上用品使用 。
sheet;
牀單
4.打橫格的、上面記載關於某項交易的記錄、保證或指示的條子、散頁或卡片。
ticket;
某種設備的保修單
副词
僅,僅僅 。
only;
單則(只;而);不單。
1.放在兩個數量中間,表示較大的量下附有較小的量,用同「零」 。
and;
一百單八將;二百單九年
2.另見 chán;shàn。

2shànㄕㄢˋ

基本解释

姓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1.地名。單縣 Shan county,在山東省西南部。
2.姓(春秋有單豹)
3.另見 chán;dān。

3chánㄔㄢˊ

基本解释

〔~於〕中國古代匈奴君主的稱號。

详细解释

1.單 chán。
2.另見 dān;shàn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464頁,第4

同文書局本: 第200頁,第25

標點整理本: 第128頁,第18

唐韻》:都寒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多寒切,𡘋音丹。說文》:大也。

又,《書・洛誥》:乃單文祖德。【傳】單,盡也。詩・小雅》:俾爾單厚。【箋】單,盡也。禮・郊特牲》:惟爲社事〔「惟爲社」三字,開明版作「唯為社」〕,單出里。〈鄭語〉:夏禹能單平水土。〈晉語〉:單善而內辱之。

又,揚雄〈甘泉賦〉:單倦垣兮。【註】單,周也。

又,縣名。前漢・地理志》:牂牁郡母單縣。

又,《廣韻》:單複也。正字通》:單者,複之對。也杜甫詩:歲暮衣裳單。

又,《玉篇》:一也、隻也。詩・大雅》:其軍三單。【箋】大國之制,三軍以其餘卒爲羨,單者無羨卒也。禮・禮器》:鬼神之祭單席。史記・信陵君傳》:今單車來代之。後漢・耿恭傳》:以單兵固守孤城。又,《高彪傳》:家傳單寒。

又,姓。廣韻》:可單氏,後改爲單氏。

又,《集韻》:唐干切,音壇 —— 亦姓也。鄭有櫟邑大夫單伯。通作檀。

又,《廣韻》:市連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時連切,𡘋音蟬。廣韻》:單于。前漢・匈奴傳》:單于者,廣大之貌也。言其象天,單于然也。

又,《爾雅・釋天》:太歲在卯曰單閼〔「太」,開明版作「大」;開明版「在卯」上有「在寅曰攝提格」六字,原文作「大歲在寅曰攝提格、在卯曰單閼」〕【釋文】單音蟬,又音丹,或音善。

又,《廣韻》、《韻會》:常演切;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上演切,𡘋音善。玉篇》:大也。

又,縣名。前漢・地理志》:山陽郡單父縣。【註】師古曰:音善甫。

又,姓。廣韻》:單襄公之後。史記・儒林傳》:桓生單次。【註】單音善,單姓,次名。

又,人名。〈書序〉:咎單作明居。【傳】咎單,臣名,主土地之官。【註】單音善。

又,《集韻》:齒善切,音闡 —— 與嘽同。詳後嘽字註。又,《集韻》:黨旱切;《正韻》:多𥳑切,𡘋音狚。集韻》本作亶,多穀也,一曰誠也、厚也。書・洛誥》:乃單文祖德〔「祖」,開明版作「祖」〕【釋文】單音丹,又丁但反,信也。詩・小雅》:俾爾單厚。【傳】單,信也,或曰厚也。【釋文】單,毛音都但反,鄭音丹。又,〈周頌〉:單厥心。【傳】單,厚也。【釋文】都但反。

又,通亶。史記・歷書〔《史記・歷書》應是《史記・曆書》,歷字為曆字形誤。下同〕:端蒙單閼二年。【註】單閼,一作亶安。

又,《集韻》:徒案切,音憚 —— 與𢠸同,𢠸狐,邑名。

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𡘋之膳切,音戰 —— 單至,輕發之貌。
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時戰切,音繕 —— 單父,邑名。

亦姓。

卷目:考證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
愛日堂藏本: 第100頁,第1

同文書局本: 第1641頁,第31

《揚雄・甘泉賦》單倦垣兮。

謹照原文倦改埢。

注解

〔單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

〔單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dān、shàn、chá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吅、󰒌

〔單〕字造字法是。本义是大。

〔單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dān] ⑴ 不復雜⑵ 獨一⑶ 只,僅⑷ 奇( jī )數的⑸ 薄,弱⑹ 衣服被褥只有一層的⑺ 覆蓋用的布⑻ 記載事物用的紙片⑼ 和尚稱禪堂的坐牀。 [shàn] ⑴ 姓。 [chán] ⑴ 〔~於〕中國古代匈奴君主的稱號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二上反切都寒切頁碼46頁,第8

異體𠫹

單大也。从吅、󰒌,吅亦聲。闕。

附注羅振玉《增訂殷虛書契考釋》:「卜辭中獸字从此。獸即狩之本字。征戰之戰从單,與獸同意。」丁山《說文闕義箋》:「竊疑古謂之單,後世謂之干,單、干蓋古今字也。」
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象一種長柄,頂端有球狀物(可能可以攻擊之用),柄中段有圓形物(可能可以防禦)的器具。『單』應該是一種作戰及打獵用的工具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三反切待干反頁碼138頁,第1行,第2

單大也。從吅、󰒌,吅亦聲。闕。

鍇注臣鍇曰:「言大則吅,吅即諠也。許愼闕義,至今未有能知之者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二上反切都寒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249頁,第1許惟賢110頁,第9

單大也。

段注當爲大言也。淺人刪言字。如誣加言也。淺人亦刪言字。《爾雅》、《廣雅》說大皆無單。引伸爲雙之反對。《大雅》。其軍三單。毛云:三單,相襲也。鄭云:丁夫適滿三軍之數。無羨卒也。

从吅𠦆

段注大言故从吅。

吅亦聲。

段注都寒切。十四部。

闕。

段注當云𠦆闕。謂𠦆形未聞也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假借為奲字。

單訓大,乃奲之假借。X 、X 、X 。單雙當作禪。

「大也」之訓,非其本義(本義見前禪字下),乃奲字之借也。

訓大非其本意,乃奲之假也。

白话解释

单,大。字形采用“吅、”会义,吅也是声旁。,不知所指,所以解释暂缺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、金文字形都具體勾勒出一支帶有丫形杈頭的長干,在杈頭頂端分別綁有兩顆球體物(可以用來攻擊),而長干中段又有圓形物(可以用來防禦)的狩獵或殺敵的武器。戰國文字將丫形杈頭獨立為「吅」字,而與干身分離,此為篆文構形所承,所以《說文》解釋為「从吅,吅亦聲」,是根據訛變字形而來,其說不可從。隸書「吅」字俗寫為「厸」。楷書承篆文構形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
單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87頁,第2字
2陳昌治本第131頁,第6字
3黃侃手批第112頁
4說文校箋第62頁,第12字
5說文考正第55頁,第3字
6說文今釋第193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350頁,第3字
8說文探原第876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99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35頁,第16字
11標注說文第61頁,第7字
12說文注箋第478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2295頁【補遺】第16324頁
14通訓定聲第2959頁,第5字
15說文義證第137頁【崇文】第545頁
16說文句讀第179頁
17說文新證第105頁,第1字
18章授筆記第72頁,第2字
19古字詁林第二冊,第164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152頁,第1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