卺字详情

jǐnㄐㄧㄣˇ
三级汉字通用字

㔾部

8画

6

8画 (卺)

上下结构

会意字

NEMSU

XKAY

17712

0610

5865

U 537A

BIGB

横撇/横钩、竖钩、横撇/横钩、撇、捺、横、横折钩、竖弯钩

卺字概述

〔卺〕字拼音是(jǐn),部首是㔾部,总笔画是8画

〔卺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丞、㔾”,五行属木。

〔卺〕字仓颉码是NEMSU,五笔是BIGB,四角号码是17712,郑码是XKAY,中文电码是0610,区位码是5865

〔卺〕字的UNICODE是U+537A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370,UTF-32:0000537A,UTF-8:E5 8D BA。

〔卺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三级字表中,序号6740

〔卺〕字异体字是𢀷𢀾𢀿𧯢𧯷

汉字解释

jǐnㄐㄧㄣˇ

基本解释

卺,读作(jǐn),指一种瓠瓜,味苦不可食。俗称苦葫芦,多用来做瓢。在古代婚礼上,新郎新娘用作酒器的瓢。合~(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,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,新郎新娘各执一半)。~饮(饮合卺酒)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瓢,古代结婚时用作酒器 。
nuptial wine cup;
合卺(旧式夫妇成婚的一种仪式)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卩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71頁,第1

同文書局本: 第159頁,第27

標點整理本: 第89頁,第17

唐韻》:居隱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几隱切;《正韻》:居忍切,𡘋音緊。正韻》:从丞、从卩。俗作𢀿廣韻》:以瓢爲酒器,婚禮用之也。儀禮・士昏禮》:四爵合卺。【註】合卺,破匏也。

注解

〔卺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卩部

〔卺〕字拼音是jǐ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丞、㔾

〔卺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jǐn] ⑴ 卺,读作(jǐn),指一种瓠瓜,味苦不可食。俗称苦葫芦,多用来做瓢。在古代婚礼上,新郎新娘用作酒器的瓢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居隱切頁碼487頁,第6

異體卺、𢀿𢬬𢀾

巹謹身有所承也。从己、㞼。讀若《詩》云「赤舄己己」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八反切己隠反頁碼1135頁,第6行,第1

巹謹身有所承也。從己,從丞。讀若《詩》曰「赤舄己己」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居隠切古音第十五、十三部頁碼2962頁,第2許惟賢1286頁,第9

巹謹身有所承也。

段注承者,奉也。受也。按《禮記》借爲合𧯷字。𧯷見《豆部》。

从己丞。

段注會意。丞卽承也。

讀若詩云赤舄几几。

段注几几各本作已已。非韵。《昏義・釋文》作几几。今據以正之。許讀同几。今居隱切。十五十三部之轉也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𧯷

巹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966頁,第2字
2陳昌治本第1243頁,第3字
3黃侃手批第924頁
4說文校箋第650頁,第2字
5說文考正第581頁,第1字
6說文今釋第2156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3589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7208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3071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386頁,第6字
11標注說文第624頁,第1字
12說文注箋第5137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4127頁【補遺】第18126頁
14通訓定聲第262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1289頁【崇文】第5153頁
16說文句讀第2126頁
17章授筆記第608頁,第2字
18古字詁林第十冊,第1003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1343頁,第1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五上反切居隱切頁碼154頁,第7

𧯷

異體𧯷

𧯷蠡也。从豆,蒸省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九反切己隱反頁碼391頁,第6行,第3

𧯷蠡也。從豆,蒸省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今婚禮合巹用匏謂之𧯷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五上反切居隱切古音第六部頁碼827頁,第3許惟賢367頁,第5

𧯷蠡也。

段注《瓠部》曰:瓢,蠡也。然則𧯷,瓢也。蠡,《說文》三見。《斗部》曰:斡,蠡柄也。倂此及《瓠部》凡三見也。蠡之言離。《方言》曰:劙,解也。一瓠離爲二,故曰蠡。鄭注鬯人云:瓢謂瓢蠡也。《漢書》。以蠡測海。張晏曰:蠡,瓠瓢也。字皆借蠡。《九歎》。瓟㼖蠹於筐簏。《急就篇》。㼖𦫵𦫵半巵觛。《方言》。㼖或謂之瓢。或謂之簞。或謂之𣟵。則字皆从瓜。王伯厚注《急就》云:皇象碑本作盠。李本作蠡。《廣韵》齊,薺韵皆有盠。《士昏禮》。四爵合巹。注云:合巹,破匏也。《昏義》亦作巹。《正義》云:以一瓠分爲㒳瓢。巹者,𧯷之假借字。巹从丞聲。𧯷从䒱聲。故同音假借。

从豆。

段注此非豆而从豆者,謂瓠可盛飮食。略同豆。

蒸省聲。

段注《艸部》蒸或省火作䒱。不云䒱聲者,葢䒱字後出也。古音在六部。今音居隱切。劉昌宗,呂忱反語巳誤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𧯷【準】。今讀謹,蠡蚌殼也,以之盛飯。蠃(=螺)螄之蠃古作蠡,可汲水。後製瓢猶稱蠡。夫婦合𧯷乃以所剖分之蠡殼饮水也,後用分瓢。

𧯷何以訓蠡?古無瓦器,瓢亦稱蠡,故𧯷即瓢誼,非有離分為二之誼。

蠡也。古人以之盛飯。合𧯷,曲巹(謹慎也)。

𧯷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306頁,第3字
2陳昌治本第404頁,第2字
3黃侃手批第313頁
4說文校箋第200頁,第7字
5說文考正第192頁,第4字
6說文今釋第683頁,第4字
7說文約注第1202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2729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002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122頁,第14字
11標注說文第198頁,第9字
12說文注箋第1580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5143頁【補遺】第16759頁
14通訓定聲第262頁,第4字
15說文義證第411頁【崇文】第1641頁
16說文句讀第609頁
17章授筆記第207頁,第4字
18古字詁林第五冊,第100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493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