具字详情
具
具字概述
〔具〕字拼音是(jù),部首是八部,总笔画是8画。
〔具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𠀃、三、八”,五行属木。
〔具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鼎”,下面是双手。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( 餐具 )。本义是准备饭食或酒席。
〔具〕字仓颉码是BMMC,五笔是HWU,四角号码是77801,郑码是LCO,中文电码是0367,区位码是3063。
〔具〕字的UNICODE是U+5177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0855,UTF-32:00005177,UTF-8:E5 85 B7。
〔具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1077,属常用字。
〔具〕字异体字是俱、𥃲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八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93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28頁,第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55頁,第1字
音《唐韻》:其遇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衢遇切;《正韻》:忌遇切,𡘋音懼。《說文》:共置也。《廣韻》:備也、辦也、器具也。《儀禮・饋食禮》:東北面吿濯具。《前漢・劉澤傳》:田生子請張卿臨,親修具。【註】師古曰:具,供具也。《荀子・王制篇》:具具而王,具具而霸。【註】言具其所具也。
义又,與俱通。《詩・小雅》:則具是違。《詩詁》:俱也。
义又,姓。《左傳》有丙具。
音又,《詩・小雅》:爾牲則具。【註】居律反,音橘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忌救切,求去聲。漢馬融〈廣成頌〉:上無飛鳥,下無走獸;虞人植旍,獵者效具;車弊田罷,從入禁囿。
卷目:考證・子集下 部首:八部
愛日堂藏本: 第68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39頁,第43字
又姓。《左傳》有丙具。
謹按其右具丙見襄公十八年左傳。謹將丙具改爲具丙。
注解
〔具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八部。
〔具〕字拼音是jù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、、!、、八。
〔具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鼎”,下面是双手。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( 餐具 )。本义是准备饭食或酒席。
〔具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ù] ⑴ 器物⑵ 备有⑶ 备,办⑷ 古同“俱”,都,完全。⑸ 量词,用于某些器物和棺材、尸体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其遇切頁碼第80頁,第11字續丁孫
𥃲
異體𥃲、具
共置也。从𠬞,从貝省。古以貝爲貨。
附注陳夢家《西周銅器斷代》:「具字从鼎,郭沫若所釋:以為『古从鼎作之字後多誤為貝』。字象兩手舉鼎之形,舉、具古音亦相近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健芋反頁碼第223頁,第2行,第1字述
共置也。從𠬞、貝省。古以貝爲貨。
鍇注臣鍇曰:「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其遇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416頁,第2字許惟賢第187頁,第11字
共置也。
段注共供古今字。當從《人部》作供。
从廾。貝省。
段注會意。其遇切。古音在四部。
古㠯貝爲貨。
段注說從貝之意。
白话解释
具,多人一起抬举。字形采用“手”和有所省略的“貝”会义。因为古代人们将“贝”视作财货的象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「具」字本從鼎、從廾。從鼎表示準備食物時用來盛裝的器皿,鼎是祭祀宴饗時的主要用器;從廾表示態度恭敬的捧著。金文中「鼎」省作「貝」,有的省作「目」。戰國文字與篆文都是從省作目而來的。隸書把「目」形和「廾」形相連在一起,楷書是根據連接後的字形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具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160頁,第6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227頁,第3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179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10頁,第12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04頁,第13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370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638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1483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545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66頁,第1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10頁,第11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818頁,第5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3245頁【補遺】第16477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446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228頁【崇文】第90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315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174頁,第2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121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三冊,第208頁,第2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285頁,第5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