𠔌字详情

𭗱

𠔌

juéㄐㄩㄝˊㄍㄨˇ

八部

7画

5

7画 (𠔌)

上下结构

CCR

OOJ

U 2050C

WWKF

𠔌字概述

𠔌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jué、gǔ),部首是八部,总笔画是7画

𠔌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八、㕣”或“𠔁、口”。

𠔌〕字仓颉码是CCR,五笔是WWKF,郑码是OOJ

𠔌〕字的UNICODE是U+2050C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32364,UTF-32:0002050C,UTF-8:F0 A0 94 8C。

𠔌〕字异体字是𧮫

汉字解释

𠔌

1juéㄐㄩㄝˊ

基本解释

同“𧮫”。《改併四聲篇海•八部》引《併了部頭》:“𧮫,《説文》曰:‘口上呵也,从口,上象其理。’”按:《説文》大徐本作“𧮫”。

𠔌

2ㄍㄨˇ

基本解释

同“”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八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92頁,第6

同文書局本: 第127頁,第15

標點整理本: 第54頁,第14

字彙補》:古若切,音角 —— 口上呵也。

注解

𠔌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八部

𠔌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jué、gǔ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𠔁、口

𠔌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jué] ⑴ 同“𧮫”。《改併四聲篇海•八部》引《併了部頭》:“𧮫,《説文》曰:‘口上呵也,从口,上象其理。’”按:《説文》大徐本作“𧮫”。 [gǔ] ⑴ 同“谷”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上反切其虐切頁碼66頁,第8

𧮫

異體𠔌

𧮫口上阿也。从口,上象其理。凡𧮫之屬皆从𧮫

𠶸

𠶸𧮫或如此。

臄或从𠕎从豦。

附注章炳麟《文始》:「《說文》:『𧮫,口上阿也。从口,上象其理。』此合體象形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五反切其雀反頁碼187頁,第7行,第1

臄口上阿也。從口,上象其理。凡𧮫之屬,皆從𧮫

鍇注臣鍇曰:「阿猶曲,文理曲也。郤綌字從此。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188頁,第1行,第1

𧮫或如此。

反切………頁碼188頁,第1行,第2

𧮫或從豦、肉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上反切其虐切古音第五部頁碼346頁,第2許惟賢156頁,第6

臄口上阿也。

段注《大雅》。有卷者阿。箋云:有大陵卷然而曲。口上阿,謂口吻巳上之肉隨口卷曲。《毛傳》。臄,𦥖也。𢎘𦥖𧮫也。與毛合。晉灼注《羽獵賦》曰:口之上下名爲噱。按《通俗文》云:口上曰臄。口下曰𦥖。服析言之。毛,許,晉皆渾言之。許舉上以包下耳。今《說文》各本𦥖下譌作舌也。古者舌無𦥖名。《特牲・少牢》禮。肵俎用心舌。與加殽胛臄異用。陸《釋文》云:《說文》曰𦥖,舌也。又云口次肉也。似陸時《說文》巳誤矣。單行《釋文》口次譌口裏。則義全非。讀書之難如是。

从口。上象其理。

段注文理。其虐切。五部。卻綌从𧮫聲。

𧮫之屬皆从𧮫

𧮫或如此。

𧮫或从豦肉。

段注二皆形聲。臄見《大雅》。

𧮫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32頁,第1字
2陳昌治本第189頁,第4字
3黃侃手批第153頁
4說文校箋第90頁,第4字
5說文考正第85頁,第3字
6說文今釋第294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504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1220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441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54頁,第1字
11標注說文第90頁,第13字
12說文注箋第675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2840頁【補遺】第16412頁
14通訓定聲第1879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186頁【崇文】第741頁
16說文句讀第258頁
17說文新證第148頁,第1字
18古字詁林第二冊,第660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240頁,第1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古祿切頁碼382頁,第8

谷泉出通川爲谷。从水半見,出於口。凡谷之屬皆从谷。

附注按:字形像水流出窪之形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二反切孤速反頁碼928頁,第5行,第1

谷泉出通巛爲谷。從水,半見出於口。凡谷之屬,皆從谷。

鍇注臣鍇曰:「指事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古祿切古音第三部頁碼2278頁,第5許惟賢991頁,第7

谷泉出通川爲谷。

段注《釋水》曰:水注川曰谿。注谿曰谷。許不言谿者,許以谿專係之山豄無所通也。川者,毌穿通流之水也。兩山之閒必有川焉。詩。進𨓤維谷。叚谷爲鞫。《毛傳》曰:谷,竆也。卽《邶風傳》之鞫,竆也。

从水半見出於口。

段注此會意。古祿切。三部。亦音浴。

凡谷之屬皆从谷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之,上像水形,下從口。從口比擬為水流的出口處;僅像水流之形,沒獨立的形、音、義,只是一個實象的符號而已。因此,當兩者結合成,正可表現水流的通道。金文、戰國文字之谷,承自甲、金文之形,顯而易見。篆文將該字上方的水流誇張作「」,稍失其形。隸書三例,一、二例承自於古文字,當無可疑;第三例形變作,將下方的兩筆連成一筆,就和原形差了不少。楷書沿自隸書,將下方的水形交接,比之隸書連成一筆,還是比較接近原形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

谷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755頁,第6字
2陳昌治本第964頁,第1字
3黃侃手批第726頁
4說文校箋第500頁,第7字
5說文考正第453頁,第7字
6說文今釋第1665頁,第3字
7說文約注第2818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5642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2427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300頁,第5字
11標注說文第481頁,第5字
12說文注箋第4015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1290頁【補遺】第17717頁
14通訓定聲第1487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996頁【崇文】第3981頁
16說文句讀第1631頁
17說文新證第809頁,第2字
18古字詁林第九冊,第301頁,第3字
19古字釋要第1058頁,第4字